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3:00:21
月光曲一课的教学设计示例 五年级.doc(73.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10.月光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 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 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 (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 (不念“ ”)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是: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 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 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 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 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 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 9自然段)   3、默读第 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 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 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 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 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 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 6 ——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 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 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 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 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 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4:30:4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