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3:01:06
力 高一.doc(4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   3.知道力是矢量.   4.会画力的图示.   5.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怎样通过力的图示,形象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方法.   2.通过对力的分类内容的教学,渗透分类方法,使学生对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要有 确定的标准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力的图示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物理图像的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教师应引导、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准确把握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的概念.   2.难点   力的图示   3.疑点   当磁铁接近一小铁钉时,小铁钉受磁铁对它的吸引力向磁铁运动,此时小铁钉对磁铁 有没有力的作用?为什么?   4.解决办法   结合实验、多观察、多思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演示教具   磁铁 2块,小车 2辆,弹簧秤、钩码、弹簧、杠杆、铁架台.   2.学生实验用具   每 2位学生一组,磁铁一块,小铁块一块、细线、弹簧秤一个,钩码、刻度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和观察.   2.通过板演使学生明确力的图示的规范性.   3.教师从力的效果来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分类原则.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力的定义,力的矢量性.   2.知道力的三要素及单位.   3.知道力的分类.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实验及实例,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通过 力的图示,学会形象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方法,再用分类的方法,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手推小车在桌面上运动.   引导答出:手对车施加了力.   [演示]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   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   [演示]电动小汽车拉拖车在桌面上运动.   引导答出:汽车对拖车施加了力.   [演示]手压弹簧使弹簧形变.   引导答出:手对弹簧施加了力.   [学生实验]磁铁吸引小铁钉.   引导答出:磁铁对铁钉施加了力.   [提问]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例:   椅子对人 支持力   地球对粉笔 重力   书对桌子 压力   地面对汽车 摩擦力   以上每个例子讲的只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力,但这些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一个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提问]磁铁吸引小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有力的作用,与此同时,铁钉对磁铁有没有 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力的同时,是否一定受力?   [演示]在水平桌面上的放两辆小车,其中一辆小车(甲)固定一磁铁,一辆小车 (乙)固定一铁块,两辆小车间距离适当,先让小车甲固定,小车乙被吸引过来,后让小 车乙固定,小车甲被吸引过去.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我们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的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2.力的图示   [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工具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 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回答]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单位是牛顿(N)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是否只与力的大小有关,只说一个力多大,能不 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   [演示]弹簧秤悬挂,用向上的力压弹簧和用向下的力拉弹簧.   [演示]将一杠杆中点悬挂,左端挂一重物,右端挂钩码,钩码挂 A处时,杠杆在水 平位置平衡,挂 B处时就不平衡.   以上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叫力的三要素,要表示 一个力,就必须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一个力就非常形象、方便.   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 图 1-1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   【例 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的大小是 1500N,方向水平向左,作出力 F的 图示.   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大小),如用 1cm长的线段表示 500N的力.   从力 F的作用点O向左水平画一线段 3倍于标度(3cm),然后画上箭头.   【例 2】 (学生练习)做出下列力的图示,并请学生演板:   1.用 40N的力竖直向上提重物.   2.汽车驶上一斜坡.牵引力为 2000N,画出牵引力的图示.   3.放在斜面上的重物重 6N,对斜面的压力为 4N,画出重力和压力的图示.   [小结]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是形象表示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记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 素.   3.力的种类   [提问]我们在前面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列举了一些力,请同学再补充说 出力的名称.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并有意识分成两类按性质命名的力和按效果命名的 力)   重 力 拉 力   弹 力 压 力   摩擦力 支持力   电磁力 阻 力   分子力 动 力   [提问]黑板上这些力都是常见的,常见的力可以分为 10类,对吗?怎样正确地把力 分类呢?   按性质命名的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不同效果的力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如绳子的拉力、车轮的压力、路面的支持力,实 际上都是弹力.   按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如动力、重力、摩擦力、电力、磁力 都可以是动力.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常见的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要学好力学,首先要 从力的产生、方向、作用效果等方面认清这三种力.下面几节就分别介绍这三种力.   (四)总结、扩展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只是因 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而区分,它们同时存在,没有主动和被动、先和后之分.   2.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3.力的图示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4.用分类方法对力进行分类,区分性质力和效果力.   八、布置作业   练习一:(2)、(3)   九、板书设计 第一章 力 一、力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基本性质 a.物质性 b.相互性 c.方向性   力的效果 a.产生形变 b.改变运动状态   2.力的图示   力的单位 牛(N)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3.力的分类   按性质分   按效果分   注:同一性质的力可以产生不同效果,同一效果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寻找物理概念的切入点   寻找物理概念的切入点方法有多种,其中可以结合物理概念的本身特点,从学生原有 的物理概念以及从激发学生的兴趣角度来寻找.   1.从物理概念本身的特点来寻找切入点   (1)物理概念具有客观性和抽象性,可以观察、实验为切入点   (2)物理概念具有定量性和可测性,可以测量物理量为切入点   (3)物理概念具有发展性,可以发展前的概念为切入点   2.从学生原有的物理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类属关系来寻找切入点   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类属关系可大致分为三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及并列结合关系, 这种分类的标准是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与新学的知识相比 较,高于的则新,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低于的则构成上位关系;既不从属又不能总括的 则构成并列结合关系,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可以从这三种关系入手.   (1)下位知识的多次学习,会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不断分化与精确,这样在 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此为切入点,嫁接于下位关系的新概念.   (2)以上位关系中的原有概念为切入点.   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或把部分综合成整体都需进行上位学习,故可以原有知 识为切入点.   (3)以并列关系中的原有物理概念为切入点.   虽然新的概念不类属,也不能概括原有概念,但它们之间仍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 根据这种共同特征,新概念与已有概念并列结合,新概念就具有了意义.   3.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角度寻找切入点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2)以学生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为切入点.   (3)以物理学史,小故事为切入点.   (4)以现代前沿物理知识或热门话题为切入点.   十一、随堂练习   1.关于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力的大小和方向两要素中,任一个发生变化时,该力的效果一定发生变化   B.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   C.弹簧秤是测量力的仪器   D.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A.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说明只有石头对鸡蛋有力的作用   B.力的产生一定发生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C.同一性质的力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D.大小相等的两个力作用于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3.画出下面几个力的图示,并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重 25N的足球在空中飞行,画出足球所受的重力;   (2)放在水平桌面上重 4N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4:28:4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