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柱的概念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棱柱的概念.
(2)通过对几何体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引入及深化
1.棱柱的定义
(将小黑板上画出的三棱镜、方砖、螺杆头部出示给学生,如图 1、图 2、图 3.)
师:我们要找出这些几何体的共同特点,怎样找呢?(稍停)我们知道,这些几何体
都是由若干个面所围成,而面与面之间有交线.因此,我们从“面”和“线”两个角
度去考虑.先观察图 1:
(1)首先看面:(从面和面的关系及面的形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有两
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为四边形.
(2)再看线:(从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
边都互相平行.
(教师把上面的结论逐条写在黑板左上角“课题”的下面,然后引导学生考察图
2、图 3,也有以上结论,从而引出棱柱定义,并让学生看课本上棱柱的定义.)
[以上教学步骤是用分析几何体面和线的特点来引入棱柱概念的,目的是用以培养
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
2.第一次深化概念
师:图 4是用过BC的平面去截方砖的一角,(则交线B1C1∥BC,为什么?)所得
几何体是否为棱柱?
生甲:不是棱柱.因为虽然平面ABCD∥平面A1B1C1D1,但其余每相邻两个四边
形的公共边不全平行,如AA1不平行BB1.
生乙:是棱柱,因为面ABB1A1∥面CC1D1D,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
个面的公共边都平行,由定义可知是棱柱.
师:此例告诉我们,同一个几何体由于所选平行平面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几何体是否为棱柱呢?它的一般思考方法是怎样的呢?
生:选定一组平行平面之后,按定义考查其他条件.若条件满足,可下肯定结论;
若条件不满足,不要急于否定结论,可再选另外一组平行平面,按定义再次验证,只
要有一组平行的面,用以判断符合定义,则该几何体就是棱柱.
[这是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否是棱柱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观察问题要
周到、仔细、全面.]
3.第二次深化概念
师:再观察方砖,共有多少对平行平面?符合棱柱定义的有几对?
生:共有三对,均符合定义.
师:再观察螺杆头部,有多少对平行平面?符合棱柱定义的有几对?
生:共有四对,但符合定义的却只有一对.
师:(出示小黑板.)观察图 5,判断它是否为棱柱.
生:只有一对平行平面,经判断,定义中其他条件不满足.它不是棱柱.
(教师要求学生议论棱柱定义中的“有”字的含义.)
师:(小结)定义中的“有”字包含两层意思,即存在而不唯一.由此可知,一个几
何体是否为棱柱与其放置位置无关.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棱柱的本质属性,从对棱柱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第三次深化概念
师:下面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个几何体,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为四边形,但其公共边不全平行,则此
几何体不是棱柱.”
(经过学生思考、议论,教师归纳.)
师:这是定义的否命题.根据四种命题的关系可知:原命题正确,否命题不一定
正确.图 4为一例,即知此命题不正确.
[此命题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否定的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目的是要学生更深入地探
究棱柱概念的实质,从而使学生对棱柱的认识更深刻.]
5.棱柱的底面和侧面
(就课本讲述棱柱的底面和侧面的概念后,出示小黑板,仍然让学生观察图 1、图
2、图 3、图 4.)
师:表示棱柱的图 1、图 2、图 3、图 4中,哪些面有“资格”作底面,此时侧面是什
么?哪些平行的面不能作底面?
(通过思考、议论,学生回答.)
生甲:图 1中只有面ABC和面A1B1C1为底面,其余各面为侧面.
生乙:图 2中任何一对平行面皆可做底面,此时其余面是侧面.
生丙:图 3中只有面ABCDEF和面A1B1C1D1E1F1可作底面,其余是侧面.另外,
虽然还有三对平行的面,如面BCC1B1∥面 FEE1F1,但它们没有“资格”作底面.
生丁:图 4中只有面ABB1A1和面DCC1D1才是底面,其余面是侧面.面ABCD
虽然平行于面A1B1C1D1,但它们不是底面.
师:(总结)与棱柱定义中的“有”字相对照,棱柱的“底面”也有两点值得注意的
地方:(1)存在;(2)不唯一.
6.棱柱的表示法
(介绍棱柱的侧棱、顶点、高、对角线记法等.)
7.棱柱的分类
师:棱柱可以按以下两种方法分类:
(1)以底面的边数来分类,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等;
(2)以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及底面形状来分类,可分为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等.
(注意:由于本节课重点是解决棱柱的概念问题,故对棱柱表示法及其分类宜简不
宜繁,仅作简略介绍.)
二、巩固练习
求证下列各题:
1.棱柱的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棱柱的两个底面以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棱柱的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做完练习后,由老师总结,指出以上三条是棱柱的性质.)
(小结、作业均略.)
自我评述
本教案的教学步骤完全是围绕棱柱的概念这个中心而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深入理
解棱柱的概念.共设计了三个层次:
(1)通过对具体几何体的分析引入概念;
(2)教学过程“一”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该概念进行深化,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向理
性逐步提高;
(3)巩固练习仍以棱柱的概念为中心,使学生对棱柱的认识更完整、更全面.
应当指出:在学生未能相当深入地理解某一概念以前,不宜进行应用性的练习,
特别是解较难的应用性习题.本教案正是避免了这一点,把主要精力放在使学生理解
概念上,因此在引入棱柱概念后,设计了关于棱柱概念的三次深化,这里并未出现应
用棱柱计算或推证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