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3:01:14
反函数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13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教案 1 教学内容 1.利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解题; 2.共轭双曲线; 3.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双曲线的准线.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掌握共轭双曲线的定义; 3.理解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理解准线的意义; 4.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 设计思想 这节课将通过例题介绍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它们的 理解.尤其是渐近线作为双曲线特有的性质(有别于椭圆与抛物线),要重点 安排一些例题与练习,使学生明确它在研究双曲线问题中的作用.还要通过例 题介绍共轭双曲线的意义,介绍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同时引出双曲线的准线的 定义,为研究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先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离心 率,然后提出,本课将通过例题介绍它们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它们的理 解.我们还要介绍共轭双曲线的概念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并讲授双曲线的另 一几何性质:准线及其应用. 知识讲解 通过例题讲解 1.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应用 特点是双曲线 12 2 2 2  b y a x 的渐近线是 y= xa b , 12 2 2 2  b x a y 的渐近线是 y = xb a ,实际求渐近线时二者常常混淆.为避免搞错,可采用如下办法: 12 2 2 2  b y a x 的渐近线为 0b y a x , 12 2 2 2  b x a y 的渐近线为 0b x a y . 2.如果已知双曲线方程,那么它的渐近线是确定的,反过来,如果已知双 曲线的渐近线方程,那么双曲线并不确定,实际上有共同渐近线的两组双曲线 系. 一对共轭双曲线要讲清两点:1.它们有共同的渐近线,2.实轴虚轴互换. 注意: 12 2 2 2  b y a x 的共轭双曲线是 12 2 2 2  a x b y ,不是 12 2 2 2  b x a y ,不要弄 错. 3.双曲线与椭圆的第二定义是统一的(只是 e的范围不同).应用双曲线 的第二定义时要明确:双曲线有两个焦点、两条准线,只有动点到某一个焦点距 离与它到对称轴同侧的准线距离之比才等于e. 二、例题分析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y轴上,且a+b=7,e= 4 5 . (2)与双曲线 1916 22  xy 共渐近线,且通过P(-3, 32 ). 分析:(1)题只需列方程组解出 a、b即可.(2)题关键是先判定所求双 曲线的标准形式.如图 2-11.已知双曲线渐近线为 xy 3 4 .两直线 x=-3 与 y=- x3 4 的一个交点 Q(-3,4)在点 P(-3, 32 )的上方,故所求双曲线焦点在x轴上. 解:(1)由      4 5 7 22 a ba ba 解得 a=4,b=3.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1916 22  xy . (2)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12 2 2 2  b y a x ,它的渐近线方程为 y= xa b ,则 得      1129 3 4 22 ba a b 解得      4 4 9 2 2 b a ∴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14 4 9 22  yx . 例2.证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到两条渐近线的距离乘积是一个常数. 分析:在给定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中,x、y是变量,a、b是常数.所以只须计 算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P(x,y)到两条渐近线距离的乘积能用 a、b表示(不含 x、y)即可. 证明:设双曲线方程为 12 2 2 2  b y a x ,它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 bx+ay= 0,bx-ay=0,设P(x,y)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则点P到两条渐近线的距离 之积为 22 22 22 2222 2222 ba ba ba yaxb ba aybx ba aybx       (常数) 例3.已知一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2,求它的共轭双曲线的离心率. 分析:根据共轭双曲线的定义,若原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ce  ,则其共轭 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b ce  . 解:设已知双曲线的方程是 12 2 2 2  b y a x ,则它的共轭双曲线的方程为 12 2 2 2  a x b y . 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 2 22  a ba a ce ,即a2+b2=4a2, 22 3 1 ba  . 它的共轭双曲线的离心率 3 323 1 22 22    b bb b bae . 例4.点 M(x,y)到定点 F(c,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 l: c ax 2  的距 离的比是常数 a c (c>a>0),求点M的轨迹. 分析:这不单是一求动点轨迹的例题,而是通过例题总结出双曲线准线的 定义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因此,对本例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解:见课本P90. 例 5.求准线方程是 y=-2,过焦点与实轴垂直的直线被双曲线截得线段 长为24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分析:由准线是y=-2可知双曲线的焦点在 y轴上,由题中给出的两个独 立条件可以求出标准方程, 12 2 2 2  b x a y 中两个参数a、b的值. 解: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12 2 2 2  b x a y ,则 2 2 c a 1122 2 2 2  ba c 解之,得a2=16,b2=48. 222 bac 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14816 22  xy . 例 6.已知P为双曲线 12 2 2 2  b y a x 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若 |PF1|︰|PF2|=3︰2,试求P点的横坐标. 分析:利用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把|PF1|︰|PF2|=3︰2转化为P到左、右两 条准线的距离的比 d1︰d2=3︰2,而过P点与左、右准线垂直的直线与x轴平行, 则P点横坐标可求. 解:设 P点坐标为(x0,y0)(x0>0),双曲线的左、右准线方程分别为 c ax 2  , c ax 2  . ∴点P到左、右准线的距离分别为 c axd 2 01  , c axd 2 02  . 由双曲线第二定义知: ed PF d PF  2 2 1 1 ,即 2 3 2 0 2 0 2 1 2 1     c ax c ax d d PF PF 所以 22 2 0 5 ba ax   三、练习与讲评 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渐近线方程是 xy 2 ,实轴长为 6,焦点在x轴上 (2)离心率e=2,准线方程为 3 5y 2.求以椭圆 135 22  yx 的焦点为顶点、长轴顶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 3.若双曲线的渐近线为2x±y=0,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4.双曲线 1916 22  yx 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4,求这点到左准线的距离. 5.求双曲线 193 22  yx 的两条渐近线的夹角. 答 案 1.(1) 1369 22  yx (2) 1 3 100 9 100 22  xy 2. 132 22  yx 3. 2 5 或 5 4. 5 48 5. 3 π 讲解:练习时注意:1.根据条件正确选择双曲线的类型,若不能确定焦点 在哪个轴上,则考虑两解情况.2.焦点在x轴与y轴上的渐近线方程不要混淆. 3.运用双曲线第二定义时,注意只有对称轴同侧的焦点与准线才具有的性质. 四、小结与总结 本节课通过例题与练习,深化了对双曲线的定义与两类标准方程的理解与 掌握,特别是对双曲线与椭圆中易混的a、b、c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练习,强化 了对这几个参数几何意义的理解.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4:28:2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