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结与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本身知识网络结构;
2.向量概念;
3.向量的运算律;
4.重要的定理、公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本章知识网络结构;
2.进一步熟悉基本概念及运算律;
3.理解重要定理、公式并能熟练应用;
4.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突出本章重、难点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例题分析突出向量运算与实数运算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在给出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后,列出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补充相关内容,同时加强学
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律、重要定理、公式的熟悉程度.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三张)
第一张:本章知识网络图(记作§5.13.1 A)
第二张:向量运算法则(记作§5.13.1 B)
第三张:本节例题(记作§5.13.1 C)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师:前面一段,我们一起学习了向量的知识以及解斜三角形问题,并掌握了一定的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节,我们开始对本章进行小结与复习.
Ⅱ.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通过投影屏幕来看向量知识的网络结构(给出投影片§5.13.1 A)
1.本章知识网络结构
2.本章重点及难点
(1)本章的重点有向量的概念、运算及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移、正弦定理、余
弦定理及其在解斜三角形中的应用;
(2)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
角解斜三角形等;
(3)对于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注意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3.向量的概念
(1)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几何表示法: AB,a;
坐标表示法:a=xi+yj=(x,y).
(3)向量的长度: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4)特殊的向量:零向量a=O |a|=O.
单位向量a O为单位向量 |a O|=1.
(5)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x 1,y 1)=(x 2,y 2)
21
21
yy
xx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记作 a∥b.由于向
量可以进行任意的平移(即自由向量),平行向量总可以平移到同一直线上,故平行向量也
称为共线向量.
4.向量的运算
(给出幻灯片§5.13.1 B)
5.重要定理、公式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e 1,e 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面内任一向量,有且仅有
一对实数λ1,
λ2,使a=λ1e 1+λ2e 2.
(2)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a∥b a=λb x1y2-x2y1=O.
(3)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 a·b=O x1x2+y1y2=O.
(4)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设点P分有向线段 21PP 所成的比为λ,即 PP1 =λ 2PP ,则
OP= 1
1
1OP + 1
1
2OP (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
.1
,1
21
21
yyy
xxx
(线段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
当λ=1时,得中点公式:
OP= 2
1 ( 1OP + 2OP )或
.2
,2
21
21
yyy
xxx
(5)平移公式
设点P(x,y)按向量a=(h,k)平移后得到点 P′(x′,y′),则 PO =OP
+a 或
.
,
kyy
hxx
曲线y=f(x)按向量a=(h,k)平移后所得的曲线的函数解析式为:
y-k=f(x-h)
(6)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2sinsinsin RC
c
B
b
A
a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分析来进一步熟悉向量知识的应用.
(通过投影片§5.13.1 C给出本节例题)
[例 1]在四边形 ABCD中, AB·BC= BC·CD=CD·DA=DA· AB,
试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分析:要证明四边形 ABCD是矩形,可以先证四边形 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其一
组邻边互相垂直.为此我们将从四边形的边的长度和位置两方面的关系来进行思考.
证明:设 AB=a,BC=b,CD=c,DA=d,则
∵a+b+c+d=O
∴a+b=-(c+d).
两边平方得
|a|2+2a·b+|b|2=|c|2+2c·d+|d|2,
又 a·b=c·d
∴|a|2+|b|2=|c|2+|d|2(1)
同理|a|+|d|2=|b|2+|c|2(2)
由(1)(2)得|a|2=|c|2,|d|2=|b|2,
∴a=c,d=b,
即AB=CD,BC=DA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 AB=-CD,即a=-c,
又 a·b=b·c,故a·b=b·(-a)
∴a·b=O
∴ AB ⊥BC
∴四边形ABCD为矩形.
评述:向量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套优良的运算
性质,因此,对于某些几何命题的抽象的证明,自然可以转化为向量的运算问题来解决,
要注意体会.
[例2]设坐标平面上有三点A、B、C,i,j 分别是坐标平面上x轴,y轴正方向的单
位向量,若向量 AB=i-2j,BC=i+m j,那么是否存在实数m,使A、B、C三点共
线.
分析:可以假设满足条件的m存在,由A、B、C三点共线 AB∥BC 存在实数
λ,使 AB =λBC,从而建立方程来探索.
解法一:假设满足条件的m存在,由A、B、C三点共线,即 AB∥BC,
∴存在实数λ,使 AB=λBC,
i-2j=λ(i+m j),
2
1
m
∴m=-2.
∴当m=-2时,A、B、C三点共线.
解法二:假设满足条件的m存在,根据题意可知:i=(1,O),j=(O,1)
∴ AB =(1,O)-2(O,1)=(1,-2),
BC=(1,O)+m(O,1)=(1,m),
由A、B、C三点共线,即 AB ∥BC,
故1·m-1·(-2)=O解得m=-2.
∴当m=-2时,A、B、C三点共线.
评述: (1)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有两种不同的表示形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运用
中各有特点,解题时可灵活选择.
(2)本题是存在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考方法,即假设存在法——当存在
时;假设否定法——当不存在时.
Ⅲ.课堂练习
1.判断题
(1) AB+BA=O(√)
(2)O AB=O(×)
(3) AB- AC =BC(×)
2.选择题
已知a,b 为两个单位向量,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A.a 与 b 相等
B.如果 a 与 b 平行,那么a 与b 相等
C.a·b=1
D.a2=b 2
答案:D
3.已知A、B、C是直线l上的顺次三点,指出向量 AB、AC 、BA、CB中,哪些是方
向相同的向量.
答案: AB 与 AC 方向相同,BA与CB方向相同.
4.已知 AC 为 AB与 AD的和向量,且 AC =a,BD=b,分别用a、b 表示 AB,
AD .
解: AB= 2
1 (a-b),
AD= 2
1 (a+b).
5.已知 ABCDEF为正六边形,且 AB=a, AE=b,用 a,b 表示向量DE 、 AD、
BC、EF 、FA 、CD、 AC 、CE .
解:DE =-a, AB =a+b, BC= 2
1 (a+b), EF =- 2
1 (a+b), FA
= 2
1 (a-b),CD=
2
1 (b-a), AC = 2
3 a+ 2
1 b,CE= 2
1 b- 2
3 a.
6.已知点A(-3,-4)、B(5,-12)
(1)求 AB的坐标及| AB|;
(2)若OC =OA+OB,OD=OA-OB,求OC 及OD的坐标;
(3)求OA·OB .
解:(1) AB=(8,-8),| AB|=8 2
(2) OC =(2,-16),OD=(-8,8)
(3) OA·OB=33.
Ⅳ.课时小结
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在了解向量知识网络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基本概念
及运算律,并能熟练重要定理、公式的应用,并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49复习参考题五 7,11,13,15,17,19.
(二)1.预习内容
(1)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2)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坐标表示.
2.预习提纲
(1)向量加、减法基本原则的适用前提;
(2)向量数量积坐标表示的形式特点.
●板书设计
§5.13.1 小结与复习(一)
1.向量知识网络结构 3.向量基本概念 5.重要公式、定
理
2.本章重难点归纳 4.本章运算律、性质
(1)重点
(2)难点
●备课资料
1.三点共线的证明
对于三点共线的证明,可以利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证明,也可利用定比分点知识证
明.因为,定比分点问题中所涉及的三个点必然共线,而三个点共线时,必然构成定比分点.
[例1]已知A(-1,-1)、B(1,3)、C(2,5),求证 A、B、C三点共线.
证明:设点B′(1,y)是 AC 的一个分点,且 CB
BA
=λ,则1=
1
21
解得λ=2.
∴y= 21
521
=3.
即点B′与点B重合.
∵点B′在 AC 上,∴点B在 AC 上,
∴A、B、C三点共线.
2.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的形状
(1)acosA=bcosB
(2)sin2Α+sin2B=sin2C,且 c=2acosB.
解:(1)∵acosA=bcosB
∴ A
B
b
a
cos
cos
∴ ,cos
cos
sin2
sin2
A
B
BR
AR
即 sinAcosA=sinBcosB
∴sin2A=sin2B
∴2A=2B或 2A=π-2B
∴A=B或 A+B= 2
∴△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sin2A+sin2B=sin2C
∴ ,)2()2()2(
222
R
c
R
b
R
a
∴a2+b2=c2
故△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O°,
∴cosB= c
a ,代入c=2acosB
得cosB= 2
2
∴B=45°,A=45°
综上,△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评注: (1)条件中有边有角,一般须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题(1)也可以化角为边.
(2)题(1)结论中用“或”,题(2)中用“且”结论也就不同,切不可混淆.
[例3]在△ABC中,若 a2=b(b+c),则A与B有何关系?
解:由正弦定理得sin2A=sinB(sinB+sinC)
∴sin2A-sin2B=sinB·sinC,
(sinA+sinB)(sinA-sinB)=sinBsinC,
sin(A+B)sin(A-B)=sinB·sinC
∵sin(A+B)=sinC,
∴sin(A-B)=sinB,
∴A-B=B,A=2B,或A-B=π-B(舍去)
故A与B的关系是A=2B.
3.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恒等式
[例4]在△ABC中,求证 .tan
tan
222
222
C
B
cba
cba
证明:由余弦定理,知
a2+b2-c2=2abcosC,
a2-b2+c2=2cacosB,
∴ .tan
tan
cossin
cossin
cos
cos
cos2
cos2
222
222
C
B
BC
CB
Bc
Cb
Bca
Cab
cba
cba
评注:对于含有a2、b2、c2的形式,常用余弦定理化边为角.
[例5]在△ABC中,已知2sin2A=3sin2B+3sin2C ①
cos2A+3cosA+3cos(B-C)=1 ②
求:a∶b∶c.
解:由①得 2a2=3b2+3c2 ③
∵cosA=-cos(B+C)
由②得 3cos(B-C)-3cos(B+C)
=1-cos2A=2sin2A=3sin2B+3sin2C.
∴cos(B-C)-cos(B+C)=sin2B+sin2C,
2sinBsinC=sin2B+sin2C
即(sinB-sinC)2=O,
∴sinB=sinC,
∴2RsinB=2RsinC,∴b=c代入③得a= 3 b.
∴a∶b∶c= 3 b∶b∶b= 3∶1∶1.
●教学后记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