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映射的概念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叙述映射的定义,并能运用定义去判断
某些对应是否是映射;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论述能力都
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纠错
教师简要复习前一课的内容和指出前一节课外作业中存在的
问题.[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和含混的概念,从整个教
学来说,犹如对正在施工中的高楼,随时注意质量事故,及时消
除各类隐患一样,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益.而且由于解决的是
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进行新课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子集、交
集、并集、补集的意义及有关性质.在初中,我们还学习过对应.
两个集合之间.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现
在,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板书课题.)
什么叫映射呢?(环视学生.)
[简要回顾学过的知识,直接引出课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引
起注意,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几种对应.
(挂出预先画好的图1.)
师:在图1(1)中.集合A的元素是9、8、4、1;集合B的元素
是3、-3、2、-1,对应法则是“开平方”.即:如果A中的元素x
开平方的结果在B中有,那么B中的那个元素就和A中的x对应.
例如:A中的9开平方的结果是3或-3,那么B中的3和A中的9
对应,B中的-3也和A中的9对应;A中的8开平方的结果在B
中没有,那么B中就没有元素和A中的8对应;A中的4开平方的
结果是2或-2,但B中只有-2,那么B中的-2就与A中的4对
应.类似地,A中的1,在B中有-1和它对应.同学们观察一下,
其他几个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略停片刻,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学生回答.)
[例子要交代清楚,教师举一,学生反三,让学生学会类比,
提高表达能力.]
生:略.
师:在这些对应中,哪些对应具有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的性质?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静待.)
[启发、引导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上.
对关键问题,要舍得留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的等待,
是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认真思考的时刻,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
断等能力的极好时机.]
生(中等偏下):图1(4)(5)的两个对应,集合A中的元素在集
合B中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师:同学们认为对吗?注意,我说的是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
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小声议论,人数渐多,开始有人举手,
时机成熟,再指定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发言.)
生:第(5)个对应,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
一的元素和它对应.第(4)个不是这样,因为 A中的30°、120°在
B中没有元素和它们对应.
师:对.还有具备这种性质的对应吗?
生:第(2)个对应也具备.因为 A中的3对应9,是唯一的,
-3对应9也是唯一的,A中的2和-1分别对应B中的4和1.第
(3)个对应也有此性质.
师:第(1)个对应有此性质吗?
生:没有.因为 B中有两个元素3、-3和A中的9对应,而且
B中没有元素和A中的8对应.
师:第(6)个对应呢?
生:(迟疑一下)A中那些“点、点”的元素不知道在B中是否
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师:请坐下.对于这种含省略号的集合对应,应如何判断?
是否仅仅看箭头号?
生:(豁然开朗)第(6)个对应也有此性质.因为由文字说明知
道:集合A是整数集,集合B是数轴上的整数点集,对应法则是
整数对应整数加 2的点,所以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
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使学生顿开茅塞,思维之流一下子活
跃起来,兴趣也油然而生.]
师:对.在第(1)个对应中,集合A的元素9,在B中有两个
元素和它对应;A中的元素8,在B中没有元素和它对应.在第
(4)个对应中,集合A的元素30°、120°,在B中没有元素和它们
对应,第(1)、(4)两个对应都不具有“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
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的性质,而第(2)、(3)、(5)、(6)四个对
应都有此性质,我们把有此性质的对应叫做映射.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可顺利地过渡到映射的
定义.]
师:现在看课本(指出页数和行数),这里映射的定义是:一
般地,设 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
的对应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
f:A→B.
根据定义,如果给定两个集合A、B和由A到B的对应法则 f,
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对应是否是映射?
生: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
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个对应就是映射,否则就不是.
师:很好.定义中的“唯一”是什么意思?
(停顿一下,扫视学生.)
“唯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
就是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教师有时可以在提出问题后自行回答.提出问题旨在引起注
意;自行回答旨在避免答问太琐碎.]
师:由定义可以判断上面的六个对应哪些是映射?哪些不是?
为什么?
生(差生):(2)、(3)、(5)、(6)四个对应是映射.因为 A中的任
何一个元素,按对应法则,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而
(1)和(4)两个对应不是映射.因为 A中某些元素,在B中对应的
元素不是唯一的.
师:很好.如果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那么A中
的元素 a对应的B中的元素 b叫做a的像,a叫做b的原像.如上
面的第(2)个对应,集合A的元素3的像是9,-3的像也是9,9
的原像是3或-3;B中的8没有原像.同学们考虑一下,第(2)个
对应,集合A的元素2、-1的像各是什么?集合B中元素4、1的原
像各是什么?第(3)个对应,A的元素的像各是什么?B中元素的
原像各是什么?
生:略.
师:关于映射,我们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映射中的集合A、B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他集合
如上面的六个对应中,(2)是数集,(3)是量集与数集,(6)是数集
与点集,而(5)是学生集和名次集.
(2)映射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 f,这三者构成
映射这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
(3)像是对原像而言的,原像也是对像而言的.如上面的映射
(2)中,不能简单地说成 9是像,3、-3是原像,必须说谁的像,
谁的原像.
(4)原像和像是不能互换的.互换后就不是原来的对应了,而
且把一个映射的原像与像互换后所得到的新对应不一定是映射.
如上面的(2)是映射,(1)却不是映射.
(5)对于一个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来说,A中的每一个元
素必有唯一的像,但B中的每一个元素却不一定都有原像,若有,
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即A到B的对应中可以有多对一的对应,如
上面的(2)、(3);这个对应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对应,如上面的(5)、
(6).但在对应中不可能有一对多或一对无的对应.若有一对多或
一对无,则此对应必不是映射,如上面的(1)、(4).
[关于概念的教学,往往有些词句要进一步阐述其涵义.有些
由定义得出的判别方法,要给以明确而肯定的结论.这对于提高
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运用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都是极有好处的.]
师:现在做下面的练习,其中集合A按小黑板上的写法,按
题意画出对应,并指出哪些是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
画图表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集合A各取四个元素).
已知:
(1)A=N,B=N,对应法则是“加倍”(即“乘 2”);
(3)A={x|x∈R,且x≠0},B=R,对应法则是“取倒数”;
(4)A={x|x∈R,且x<1},B={ |0°< <180°},对应法
则是“求正弦值为 x的三角形内角 ”.
(挂出小黑板,让学生看清后指定四名学生各板演一个小题.
板演后各人依次在讲台上说明是否映射的理由.)
答案:其中(1)、(2)、(3)是映射,(4)不是映射.理由略.
[要求学生做的题,教师自己应做一做,一来可以熟悉练习题
的内容,以便心中有数,明确目的;二来可以在上述的基础上,
为更好地达到本课的目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原题进行删
补修改,如上面的练习就是把课本练习中的两题结合起来的,并
增加了“哪些不是,为什么”的要求;三来可以进行作业指导,
如上面给出A的集合,既统一了全体学生所用的数字,又指导了
学生如何依题意写这种集合.]
三、小结和作业
师:今天学的是映射的概念,它的定义是什么?
(指定一个学生回答,略.)
师:课后复习课文的有关内容,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映射是对应,对吗?为什么?
(2)对应是映射,对吗?为什么?
(3)对于映射 f:A→B,如果A、B都是有限集,那么原像与像
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布置作业(略).
[小结时,由学生叙述定义,一方面突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另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它的记忆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加深
理解和发展思维,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通过钻研使
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前两个问题反映了映射与对应的关系,
后一个问题可以由像的唯一性作出结论.这三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正是
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案说明
(1)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绝不能因其易而
轻视,也不能因其难而回避.概念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就学生而言,
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差生之所以差,原因是复杂的,但
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就教师而言,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
(2)对每个概念都要深刻地揭示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从一些具
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
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因此让学生理解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加强概念教学的首要条件.如果有些概念的外延不
能全部列举,也应该把各种主要类型作为模型让学生有所认识.
(3)概念是抽象的,因此一定要注意与实例结合.由具体到抽象是
人类认识的规律.正因为概念是抽象的,所以学生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
下子就十分深刻.因此,进行概念教学时,在课内要适当反复,在课外
也要适当反复,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适当安排反复.反复不完全是简单
的重复,而是通过复述、答问、举例、解题、综合运用等方式,使这些概念
再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再现,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
(4)注意信息反馈.它能及时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教学上的失
误,以便及时加以补救.反馈信息可以通过提问、练习、作业、座谈、个别
谈话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在解题中发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
看本质,从中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如果是由于对某个概念不清所
致,那么就应从概念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