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4:13:57
戊戌变法 八年级.pps(87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0 0 类别 : 课件
第二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戊戌变法 高考形势分析: 1、促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95年选择题) 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昭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 施政纲领,因为它 ----( 96年选择题) 3、戊戌变法突出的贡献是 ----( 96年选择题) 4、分析概括维新思想内容,与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 促进社会革命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94年问答题) 4、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还是一次失 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95 年问答题) 5、明朝的黄宗曦思想,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和新文化运动中 的民主思想在封建专制问题上的观点比较及原因。( 2000年问答 题) 甲午战争后的时代特征: 1 、西方列强竟相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 提 “门户开放”政策,民族危 机空前危机; 2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农民阶级领导发动义和团运动; 3 、为了应付国内危机,清政府进行了 “新政”和“预备立宪” 1 、帝国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 济命脉; 2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批官 僚、士绅、知识分子投资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 1 、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不断传入, 2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由“重其器”向 “重其制”转变。 政 治: 经济 : 思想 : 知识结构: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 经济: 条件 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 戊 思想: 特点(原 因) 康梁维新思想 内容 评价 戌 兴起:公车上书 发展:创建团体、创办报刊、进行论战、颁布纲领 变 经过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法 评价: 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1、概括戊戌变法的条件,并谈谈概括历史事件的方法;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3、分析在中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封建思想有何继承和 发展; 4、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思想解放潮流,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 5、评价戊戌变法; 6、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7、分析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又进行新政原因。 重要问题分析 资本主义 的产生、 发展 反封建思 想 主要内容 特点及局限 明未清初萌 芽产生 19C六七十 年代民族资 义工业产生 甲午战争后 初步发展 〈辛丑条约 签定后进一 步发展 明未清初萌 芽产生 黄宗羲等思 想 早期维新思 想 康梁维新思 想 民主革命思 想 新文化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主张限制君权,但未涉及制度 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改革 主张,没有完整理论,没有付 诸行动 1、反对外 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 势力,挽救 民族危亡; 2、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 国,发展资 本主义 1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 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兴民权,实现君主立 宪制 3、应用达尔文 进化论批判旧制度  1、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实 现资产阶级统 治2、没有触 及封建土地制度 3、用君 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1、把西方资阶革命时期 的天付人权、自由平等学 说作为斗争思想武 器, 2、暴力推翻清朝统 治,建立资阶共和国 3、 实行民主政治,改革封建 土地制度 1、结合国情,实现三民主义 2、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 判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谜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思想武器 1、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彻底 批判 2、要求建立真正 资产阶级共和国 3、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4、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 定和绝对否定 经济:振兴工商业;文化:兴办学校, 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政治:实现君主立 宪制 1、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哪些进步的 政治倾向? 2、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内部 的个阶层在这些政治倾向上表现出怎样的 分歧和一致性?试结合从戊戌变法到辛亥 革命后的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4、 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 思想解放潮流的原因及影响: 思想解放潮流 内容 作用 顽固派-维新派 论战 要不要变法、兴民 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改革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 保皇派-革命派 论战 要不要推翻清朝统 治、实行民主政治 、 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科 学,新道德 2、传播马克思主 义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真理标准的讨论 实践是检验的真理 唯一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 5、评价戊戌变法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是一场思 想 思想启蒙运动; 作用: 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资产阶 级思 想文化的传播; 2、 资产阶级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的 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 步意义; 局限: 1、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缺乏反封建勇气 ,脱离 群众; 2、 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失败。 6、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败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其缺乏反封建的勇气 1、运用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不 敢推翻封建政权; 2、脱离群众,没有群众基础,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 农民土地问题; 3、不敢触及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客观: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地方官员大 多反 对变法;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弱小,变 法缺 乏相应经济基础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叛变 。 启示: 1、睁眼看世界,寻求新思想,是中华民族振兴 的重要途径; 2、新生事物是不可能被扼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能遏制的; 3、资产阶级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 1、从戊戌变法角度分析:经济基础、阶级力 量、百日维新内容、社会影响 (性质、思想、 革命形势等) 2、从慈禧太后角度分析:代表利益、统治基 础、宫廷夺权等; 3、从推行“新政”原因角度分析:革命形势 发展(中国同盟会成立并领导起义)、统治 阶级内部矛盾、列强侵略加强(八国联军) 、总结以前的统治经验等。 讨论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阻止变法 , 而她又进行“新政”的原因: 中国人民探索史线索总结: 早期维新派 一、 观念之争 洋务派 (是否学) 顽固派 二、内容之争 洋务派 (学什么)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三、政体之争 君主立宪派 (学什么) 革命派 激进民主派 中国共产党 英 四、模式之争 日 (向谁学) 法、美 ------ 苏俄 课后练习: 1、有人说:“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传统政 治体制衰弱化与近代政治体制民主化两种 相反趋势”,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结合史 实说明。 2、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为什么途同殊 归?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成功 知识的结构化 知识的问题化 知识的策略化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4:27:5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