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4:14:02
[原创]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语文 九年级.doc(38.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设计 刘晓梅 学习目标:1、学会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赏析作品。 2、体会金圣叹的沉醉书中的专注读书态度,学习他于含蓄处见精彩的读书方法。 学习重点:分析情节上双线并进的写法,欣赏本文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浒传》不熟悉,需要在课前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 二、十三 回 故事 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 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水浒传》中的地方方言和一些古今异义的 词也是学生阅读中障碍,可让学生事先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过程: 1、 猜谜语导入:请同学们猜几个《水浒》中的人物的名字 1、 久不练功——武松 2、黑棋输了——白胜 3、古往今来——时迁 4、万紫千红——花荣 5、春风又绿北京城——燕青 6、万绿丛中一点红——朱贵 二、预习提示: 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冈的密林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 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奇怪的是,七百年过去了, 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也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 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案子的档案现在就在同学们手中,请各位“福尔摩斯”用你们敏锐的观察,聪明 的大脑,迅速破案。 作案时间:正是六月初四时节,天气未晌午………. 作案地点:黄泥冈(此处闲常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 涉案人物:两组人物 杨志 晁盖 吴用 作案工具:江洲车儿、朴刀、枣子、白酒、酒桶、蒙汉药…… 作案手段:诈骗、抢劫——智取? 3、 分组探究: (一)相关资料链接: 我们今天能看到如此奇妙的案子,要感谢一个人,施耐庵(元末明初) ,而施 耐庵的<水浒传>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没有被埋没在其他明清小说中,要感谢另一个人, 金圣叹(清), <水浒传>因为有了金圣叹的批注,人们才识得真面目,领悟真滋味。在我们和 <水浒传>相遇的时候,金圣叹是个不能绕过去的重要的人,他是个传奇,他是个天才, 他是个真正的读书种子。他为驱逐贪官,哭于文庙,被处斩首,临刑前向监斩官要酒, 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前饮酒,痛快,痛快!”他又是个天才, 他的惊世才华用评点好书的形式释放出来,他认为从古到今只有六本好书:《离骚》是 第一才子书,《庄子》是第二才子书,《史记》是第三才子书,《少陵集》是第四才子书, 《水浒传》是第五才子书,《西厢记》是第六才子书。他是个真正的读书种子,他专心读书, 常常书尽日落,不知身在何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沉醉书中的专注状态,是金圣叹教给我们的读书态度,于含蓄处见精彩的专业分析, 是金圣叹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今天,我们就在此尝试一下好吗? (二)专业知识回顾: 欣赏小说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 (三)情节探妙: 1、双线并进,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 又是什么?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呢? 2、在情节上我们读者和杨志一起上当,而这扑朔迷离的谜底在哪里解开?最后一段补 叙:课文直到故事结尾才交代吴用等人的姓名及用药过程,这种补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使前文设下的悬念得以释疑解决。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故事性和艺术感染力。) (四)人物讨论: 杨志:是个什么样的人?精明能干、谨慎、粗暴、蛮横 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智问枣客 总结:无论是"时时小心"还是"高度警觉",都表明杨志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 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纲这个任务了。因为他急于靠功而获"赏", 改变自己现在的罪犯身份,从而稳步上升,落个"封妻荫子"。杨志急于抓住这个契机,实现 自己命运的转折,仍旧保持"将门之后""几世忠臣"的美好声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志 把"赌注"重重押在了护送生辰纲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纲别出事。 吴用的“智”体现在哪里? 一是智用天时 二是智用地利 三是智用矛盾 四是智用计策 :扮枣贩,稳住对方 扮卖酒,引诱对方 巧下药,麻倒对方 (五)环境描写探究: 自然环境描写赏析 浏览课文,勾画表现热的词句段,体会其作用。 1、烘托气氛;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3、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 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四、课堂检测(略) 板书: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元末明初) 金圣叹(清) 人物 情节 环境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4:27:4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