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一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 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 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 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
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84~85页的内容,练习十四中相应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小红花、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我们都已经认识了 1~10。请你们看一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物品?上
面都有些什么数字?一起找一找(课件演示四件物品)。
生:我看到了有 14、18、12、15……
2.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请你们试着把 11~20之间的数写在小红花上,每朵红花
只写一个,并按顺序排列起来。
3.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写的数按顺序写在黑板上?
4.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地来学习 11~20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新课
1.认数、读数。
a.一起把 11~20之间的数读一读。
b.观察这些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比较特殊?
c.一起来看大屏幕,默默地数一数,共有几根小棒?有几个一?(课件演示 10根小棒。)
d.把 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几个十?添上一根,有几个几?共有几根?11是由几和几合成的?
(课件演示其过程。)
e.同桌合作摆出 12根小棒,说一说 12是由几和几合成的。
f.继续摆,你们能摆到几,怎样摆的?说说各是由几和几合成的。
g.提问:20根小棒是几个十?为什么在 2的后面写上一个 0呢?小组讨论一下。
2.试一试。
a.读卡片上的数。
17、19、20、16、12、18
b.填空。
10 ( ) ( ) 13 14 ( ) ( ) ( ) 18 19 ( )
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3.认识数位。
a.拿出方格纸,小组合作,在方格上面摆小棒,下面摆数字,先摆 14。
b.怎样摆的,说说看。
c.小组合作,接着摆,想摆几就摆几。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d.你们有些什么发现?
e.谁能试着给左面、右面的数位起个名字呢?(课件演示“个位”、“十位”。)
f.提问:14中的 1表示什么?4呢?
(课件演示:个位 十位)
17这个数,7在什么数位上?1呢?
20这个数中,个位上是几?十位呢?
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板书)。
4.介绍计数器。
a.十位上拨下一颗珠子,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
b.十位上一颗,个位上拨下 5颗,这个数是几?
c.十位上有 2颗珠子,这个数是几?为什么?
5.请翻开书第 86页看一看。
6.试一试。
做第 86页“做一做”的第 2题。
活动
拨乒乓球猜数。
教学设计说明
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14路公共汽车、年历卡片上有关的 11~20各数等情境引入新
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喜闻乐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试着写数、排数,加深对 11~20各数的认识。
3.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利用学生在方格纸上摆小棒、下方摆数字的小组合作机会,鼓
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 11~20各数的意义。通过给数位起名字理解“个位”、“十位”、1个十和 10
个一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探究能力。
4.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 11~20各数的组成,会按顺序填数、比较大小、找一找相邻的
数等。
5.通过学生拨球猜数游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猜测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每一数位上的数
所表示意思的理解,巩固新知又活跃课堂。
专家评析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一开课,老师就提供了生活
中的实际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找一找公共汽车、年历卡片上的数,使学生获
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所见过的这样的数。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这节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数位时,老师让学生在方格上面摆小棒、下面
摆数字,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
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3.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
学生都动起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
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
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的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
堂。
4.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创造欲望和
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如,老师让学生尝试把 11~20各数按顺序
排列起来,学生有按从大到小排的,也有按从小到大排的。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真正
落实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教师备课的
出发点。设计这节课时,老师考虑到本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认数、写数、把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就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6.精心设计提问。在教学的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也是这节课的
一大特点。如:“观察 11~20这几个数,你觉得哪几个数比较特殊?”“20根小棒是几个十?为什么
在 2后面写一个 0?”“填完后,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这些问题,老师都在关键处提了出
来,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空间。
课题二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 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同时,使学生既
学了加减法,也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88页的例 5、例 6,及“做一做”。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 11~19,小棒 20根。
教学设计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
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 13)这是多少?
生:这是 13。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 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 13根。
(学生摆,教师巡视。)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生:可以列 10+3=13。
生:可以列 3+10=13。
生:可以列 13-3=10。
生:可以列 13-10=3。(老师板书)
小组讨论,民主评议
[满足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数卡,想请小朋友摆一摆小棒、写写算式,好吗?
生:好。
师:那么,小朋友们就要听老师说清要求了:
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下,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找一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卡和汇报卡拿回
去。
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写完后把数卡和汇报卡贴在
黑板上。
注意:如果不摆小棒也会写,你们这一组就可以直接写出来算式。(学生到前面争先恐后地拿
数卡,8张数卡拿完后,剩下的小组随意写,也写自己喜欢的数。)
[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师:写的一样的小组,比一比,谁的汇报卡写得漂亮,把谁的贴在黑板上。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程度较差的小组进行辅导。)
3.讨论活动结果。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在评判的同时,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们都把算式展现给大家看了,可是这么多算式都贴上,有点太多了。老师提一个小
建议。我们评一评,找出最好的留下,其余的先取下来,好不好?
生:(略)
生评(略)(从字体上评,从对错上评。)
师:被淘汰的小组不要气馁,向别的小组学习,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
师: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用 10去加的。
师:这就是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出示课题)
总结归纳,再次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
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
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
生说。
[再次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取的名字不做过多评价。]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该有一个名字呀。大家都愿意给他们取名字。那你们告诉我,你
们取的名字。
生:……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
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
(边说边板书)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渗透统一思想,知道有些事物统一起来比较方便。]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用语言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最后几分钟调动学生的情绪。]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 13-2 10+7 14-4
11+3 13-2 11+2 8+10
生算(对有困难的学生稍加辅导)。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安排的是 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口算题,一方面为了巩固 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
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教学中通过摆 1捆小棒和 3根小棒来说明 10+3=13,3+10=13,13-
3=10,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为了使学生感兴趣,同时避免计算教学的枯燥,在设计教案时,我做了以
下几点。
一、发挥小组活动的功能,活跃课堂气氛。
例 5中,一图四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内容,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会出
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对于能力差的学生仍然会接受较慢。因此,我安排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
教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让不懂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懂,而且也满足
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的要求。
二、教学形式开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尽可能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选择。
(1)在摆小棒时,不再指定每一小组必须摆什么,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去摆。尊重学生的选
择,满足他们的愿望。
(2)给减法家庭的成员起名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去任意飞翔。
教师并不对起的名字做过多评价,保护学生的想像力。
(3)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每一小组都贴上汇报卡后,黑板上显得过于
复杂,这时,让学生自己安排,选择认为最好的汇报卡。在选择的同时,既让学生感受了整洁美,
又加深了学生对 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印象,并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本节课所设计的多种活动都是力争使每个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说明:本节课例 6的计算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 20以内的数,不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不
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专家评析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 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
进位加法做准备。
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例 5、例 6的形式,而是依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大
胆改革,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融入例 5教学中,使整个教学融为一体。
2.给小组合作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
在小组合作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去实际操作,汇报结果时由学生自己评判,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十分紧凑,过渡自然,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使每位
学生都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