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1~43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
周长计算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树叶、绳子、直尺、卷尺等。
课时安排及说明:本教案可以用 2课时完成。因为采用的是单元备课
的策略,把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整合在一起,把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及其计算方法仅仅作为其中的一个特例加以处理。教学
过程分两个板块设计。第一个板块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
长的计算方法,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第二个板
块巩固并应用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实录):
一、感知周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
(逐一出示)
请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选择相同图形的同学组成合
作小组)。(选五角星形的最多,月牙形的其次,圆形的再次,无人
喜欢长方形、正方形。)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周长)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生: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从周长的名字中想到的。周就是“四周”的意思,“长”就
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
(一生指)
师:每一小组都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的长度,
然后派一名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学生演示)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
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请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1.
生 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 1:不行,不行。
生 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 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 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 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
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2.
生 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 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3.
生 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师略作示范)
生 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行吗?
生:行。
4.
生 1:量三条边,再加起来。
师:行吗?
生:行。
5.
生:把每边都量出来,再加起来。
师:行吗?
生:行。
6.
生 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 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 5就好了。
生 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 10就好了。
7.
生:可以先用绳子围一圈,再用尺量。
师:刚才大家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能不
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学生认为钟面、树叶和月牙形的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
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长。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什么没人喜欢?
生 1:我们早就会了。
生 2:它们太普通了。
生 3:它们太简单了。
师:太普通、太简单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生 1: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一条边长,乘 4就可以了。(板书:边长
×4)
师:如果量出正方形的边长是 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5×4=20(厘米)。
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 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师:也就是长+宽+长+宽(板书)。如果长是 6厘米,宽是 4厘米,
它的周长就是:6+4+6+4=20(厘米)。
生 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 2,量一个宽再乘 2就
行。
师:长×2+宽×2。即:6×2+4×2=20(厘米)。
生: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 1:第一种。
生 2:第二种。
师:如果让你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正方形呢?
想清楚了,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周长计算的应用
1.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 42页例 2和“做一做”第 1题。
(2)完成课本第 43页例 3和做一做第 1题。
2.拓展延伸
(1)要计算它的周长,最少量几条边?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第 3题。
五、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