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5-05 13:34:55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数学 三年级.doc(25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第 1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实验的主要目的 1.帮助学生初步知道除法和“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 法。 2.帮助学生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并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康·季·乌申斯基曾写具,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而最终又使学生 摆脱形象,在思维上到: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好满足了儿童这一特点的需要。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结合图形显示,由动画演 示平均分到学生自己动手分学过渡到概括性的规律上来。 三、教学实验的过程及课件结构 1.导入新课,揭示意义 教师让学生把六朵红花分成两份。 学生回答后,画面显示学生说的三种不同分法。 老师:请同学们看这三种分法,说说哪些是每份分得不一样多?哪些 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 学生回答后,画面显示第三种分法(即分得同样多的那种分法)并闪 烁两下,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让学生齐读一遍。 2.新课教学 老师:秋天到了,兔妈妈从菜地里拔了6个萝卜,想分给两只小兔吃, 每只小兔分得的萝卜要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看屏幕, 看看兔妈妈是用了什么好方法。 画面显示:秋天的景色,兔妈妈挽了一篮萝卜走在田野上,这时,两 只可爱的小白兔蹦蹦跳跳地来了,兔妈妈先拿出两个萝卜,每只小兔 一个。(老师及时告诉学生:为什么拿两个萝卜?因为有两只小兔 呀!) 画面继续显示:兔妈妈再拿两个萝卜,每只小兔一个。 教师提问:现在两只小兔子里的萝卜同样多吗?各是几个?分完了吗? 学生回答后,画面继续显示:最后还剩2个,兔妈妈又分给每只小兔 各一个。 教师提问:两只小白兔各有几个萝卜?分得同样多吗? 直观、生动的演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平均分有了 初步的认识。 3.教学例1 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拿出8个方块,按照兔妈妈分萝卜的方法把8个 方块平均分成4份。 画面显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 教师提问: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 学生回答后,画面上填上答案“2”并由电脑语言表扬。 4.教学例2 画面显示: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 )个 先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分实物桃。 学生分完后,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回答后,画面显示6个桃子和3个盘子,并动态显示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每盘分几个桃子? 学生回答后,画面上填上答案“2”并由电脑语言表扬。 5.小结(略)。(为了结合小结,屏幕再现例1、例2,显示在同一屏 幕上)。 学具操作与多媒体动态演示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对平均分的感知。 6.如果需要分的物品的总数比较多时,分得的份数也很多时,那该怎 样知道每份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用 除法来算。(板书:用除法算) 教给学生除法运算过程,画面在例2下面显示“÷”(动态地显示除 号的书写过程)。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除号,画面显示“……除号”, 齐读除号。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分桃的过程后,说明要分的桃是6个,我们就把 “6”写在除号的前面,画面在除号之前显示“6”。 教师提问: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几个盘里?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平均分成3份,我们就把要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后面。画面显示 “3”。 教师提问:每个盘里分得几个?学生回答后画面显示“2”。 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除法算式,表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个。引导读算式,并说出它的意义。 7.巩固练习 画面显示练习题2:把8个皮球平均放在2个盒里,每盒几个?画面动 态演示把8个皮球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列出算式8÷2=4并由电脑语 言表扬。 课件在揭示“平均分“时,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创设 了良好的学习的情境,动静结合,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并指导学生学 具操作,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主帧设计 1.分红花 2.分萝卜 3.分方块 4.分桃子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种分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 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 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 2支,另一人 4支; 其中一人 3支,另一人也 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 “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 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 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 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 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 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 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 人,每人 2支.” (二)教学例 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 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 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 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 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 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 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 方体,每份放 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 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 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 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 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 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 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 个,每盘里放 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 3个桃,每盘放 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 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 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 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 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 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 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 3等于 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 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 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 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 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 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 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 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 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 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 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 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 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 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 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课题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一)(B)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 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CAI课件,8个正方体和12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七个正方体、 3 个圆片、12根小棒和15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激趣。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 西学习新本领,大家有兴趣吗? (1)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把8个正方体分成2份。 ②学生操作(边分边说)。 ③学生汇报。 ④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和其他三种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⑤指出:最后一种中每份分得的方块同样多。 (2)动手实践二。 ①提出要求: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 ③请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突出:先 每份放 1个,再把剩下的方块每份放 1个。 ④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2.引新。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1)出示: 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2)提问:有多少个正方体?要分成几份?怎样分?“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演示一遍。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6个桃和3个盘子,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 (2)平均放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同样多, 该怎样放? (3)动手实践三。 ①让学生用三角形代替桃子。用圆片代替盘子,动手分分看。 ②分小组交流分的方法。 (4)请一名学生口述分的过程,课件演示:先每盘放 1个桃,再把剩下的桃每 盘放 1个。 (5)向学生说明: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2个。 2.揭示课题。 (1)指出:像前面把 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 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时就要用到一种新的 方法——除法来计算。 (2)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1) 3. 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认识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要直,然后上、下各点一点 两个圆点要对齐。 (2)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①把要分的桃数“6”写在除号的前页,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 除号表示平均分,分得的每份是2写在等号的后面。 ②算式读作“6除以 3等于 2”,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3)学生相互说说6÷3=2这个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看书。 (1)先说说第40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意。 (2)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3)列出例1的除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5. 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除法的初步认识)什么时候要用到除法?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要用除法计算。)表示除法的 运算符号叫什么?(除号)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科书第41页上面的“做一做”。 (1)动手实践四。 ①把12根 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并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说一说除法算式 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 ②把12根 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把8个皮球平均放在2个盒里,每盒几个?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分多少个皮球?平均放在几个盒子里? ②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分的过程。 ③写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2. 完成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先让学生按照除法算式用三角形摆一摆,再说出得数。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 习除法的开始。本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 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 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 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 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把8个正方体分成2份,从学 生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再把8个正方体分成同样多的4份,从 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及时引出新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将要学的 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 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 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 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第二层次是结合例2教学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除法算式的含义。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看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下面的操 作练习做了示范。 组织练习时,采用操作和说理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 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题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一)(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例1、例2,第41页上面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知道除法和“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6个桃子和3个盘子的实物或图片,以及12根小棒(有条件的还可以 准备 8个皮球和2个盒子)。学生每人准备 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 角形。 教学过程: 教师先简要叙述: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 一、新课 1.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例1前,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枝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说明要把6枝铅笔分给3个同 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注意分的过程。 先每人分1枝。教师提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再每人分1枝。教师接 着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技?(每人分得2枝。)每人分得 同样多吗?(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接着教学例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8个小正方体(或其它实物),放在自己的 桌上。然后仿照刚才教师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 “同样多”。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 的情况,特别要看一看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 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学生:先把正 方体每份放 1个,再每份放 1个,正好放完。) 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在“同样多”的旁边板书:平均分 教师提问:把上面分8个小正方体这件事,怎样用“平均分”这个词简单叙述 出来?(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启发:要求怎样分8个小正方体? 每份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上面分8个 小正方体这件事可以这样说“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再提问:每份几 个?(2个。) 2.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 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 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 拿出 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桃 的图片。  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在演示平均分时,要特别强调:要使每个 盘里的桃同样多,应该先把桃每盘放三个。边分边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 的演示一步一步地自己摆学具。 每盘放 1个,分完了吗?(没有。) 每盘再放 1个,分完了没有?(分完了。) 每盘放了几个?(2个。) 是不是同样多?(是。) 这种分物品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教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提问: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说 的什么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出:上面这样分物品,都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 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 板书:除法 接着给出除号:以前我们学习加法、减法、乘法时用运算符号“+”、“-”、 “×”表示,今天我们学习除法的运算符号是“÷”。(板书:÷)“÷”叫除 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样列呢? (边说边写。) 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 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 每份是几?把“2”写在等号后面。 说明:“6÷3=2”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 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2个。 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 3等于 2。 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例2 的小朋友分桃图。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 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桃分完。 课间活动。 二、课内练习 1.完成第41页上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第1题的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拿出12根 小棒,动手摆一摆。在学生摆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想一想怎样分。同时要注 意巡视,对于分法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然后让学生根据摆的结果,把除法算式 填完全。并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再摆小棒,独立写除法算式。教师巡视,要特 别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算式的写法有无错误。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可 以有选择地让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大家讨论为什么错了。还可以让学生把 (1)、(2)两题进行对比,看一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虽然 都是平均分12根小棒,但由于分的份数不一样,分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 除法算式的写法也不完全相同。 第2题,先让学生看清图意。要分多少个皮球?分到几个盒里?怎样分?然后, 让学生仿照例2连线的方法,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对于连线有困难的学 生,也可以让他们用学具摆一摆。最后,在书上写出算式。订正时,指名读算式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着左边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自己小声读一 读除法算式,并说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再在□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右边的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第2题,教师说明题意,带着学生完成“8÷2=□”。先让学生小声读算式,自 己想一想算式的意思,该拿出几个△,怎样分。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填出得 数。教师边提问,边巡视。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10÷5=□”和 “15÷3=□”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学习比较 好的学生,不操作就能写出结果,也是允许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还是要求在操 作的基础上写出得数。订正时,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下一次我们还要学习新 的知识。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除法”这个抽象的概念。除法有两层含义:一是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 算,二是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工合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通过学具操作,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除法来源与应用的探索,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4、通过学生解决具有挑战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准确写出、读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以 及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根据题意准确列出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黑板条、绿豆以及瓶子、纸苹果。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2个女生 每份同样多 平均分 ÷ 6个男生,平均 分成3组,每组 2个 6个男生 1 1 4 1 2 3 2 2 2 除 6 ÷ 3 = 2 4 1 1 3 2 1 号 被 除 商 1 4 1 2 3 1 除 数 1 3 2 数 教学过程: 教学模 式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一、创设 情景激 发兴趣 二、自主 探究知 识 1、周一卫生老师请我们班六个男同学 和两个女同学去打扫美术教室,(板书 6个男生,2个女生) 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怎 样解决? (板书:+、—) 1、如果请两位女生刷水粉盒,剩下的 6个男生完成扫地、摆桌子、擦黑板三 项工作,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工?用小 棒代替 6 个同学摆一摆,分一分,小 组讨论然后将分工方法填在表中,看 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多? 请大家观察这组,我们可以看作把 6 个男生分成1、1、4;这一组可以看作 把6个男生分成1、2、3;这一组呢? 生:我知道打扫美术教室男生有 6 个人,女生有 2个人。一共去了 8 个人,6+2=8;男生比女生多 4 个 人,6 - 2=4 组长汇报: 一起观察 指名:(2、2、2) 第二种分法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48页例4、5"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 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较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 6支铅笔,若干圆片,6个桃和4个盘的图片,12根 小棒,幻灯机,学生准备 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前面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物品的第一种分法,叫什么呢?(平均分) 现在请了三位嘉宾小朋友到台上来(请三名学生上台)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上 台来把老师手中的 6支铅笔平均分给三位嘉宾小朋友,看每人能分几支?分的 过程要边分边说,谁愿意?学生上台分完说完后表示奖励。 2、师:现在老师的要求变了,要把这 6支铅笔分给一些小朋友,每 2支分给一 个,能分给几个人?师演示,每2支给一个坐得好的学生。分完后,请得到铅笔 的小朋友站起来,看分给了几个人?追问一句:"老师分的时候是几支几支分 的?"(2支 2支) 过渡语:刚才老师把 6支铅笔按每 2支分给 1人,看能分给几个人,小朋友想 不想学老师这种分物品的方法呢?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分物品的第二种分 法。(板书) 二、新课。 (一)例4初步感受第二种分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题目。 (1)指题问:"要分的总数是?"(8个圆,师先摆出8个圆) (2)提问:分的要求是什么呢?自己边回答边板书:每 2个放一堆,提问:每 2个放一堆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提练出:也就是要 2个2个拿。全班齐读问 题:能放几堆? 2、师边说边演示:这样分,先从 8个圆里拿出2个放一堆,再从剩下的圆中拿 出2个放一堆,8个圆刚好分完,能放 4堆。师填上4。 3、过渡语:圆分好了,现在我们又要用这种分法分东西了,这次分什么呢?分 桃子,看例 5。 (二)例 5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 按每几个一份,求分了几份?用除法计算。 1、带领学生分析题目。 (1)要分的总数是?(6个桃)贴出6个桃。 (2)分的要求是什么?(每两个放一盘)什么意思?(2个 2个放一盘)出示 一堆盘子。 (3)求什么?全班齐读问题。 2、请1名学生上台边分边说。师及时表扬。 过渡语:有1个小朋友上台成功地分 好了桃子,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分呀? 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自己边分边说。 师提要求: (1)用小棒代替桃子。 (2)边分边说(这样分,先从 6个桃子里拿出2个放一盘,……6个桃子刚好 分完,结果是能分3盘)。--学具抽上。 过渡语:刚才我们分铅笔、分圆、分桃,都是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求能 分几份,象这种题,我们也用方法计算?(除法)--随着学生回答,板书"÷"。 (三)找被除数、除数、商以及除法算式表示的第二种意义。 (1)指着被除数位置提问:"被除数是谁?为什么?除数是谁?为什么?"(因 为分的要求是每2个分一盘,所以每份数作除数) "分得的份数是谁,所以它就作商。" (2)全班齐读算式。 (3)算式的含义。 师启发:6表示什么?(有 6个),2表示什么(每 2个分一份),3表示什么? (分成了3份)合在一起就是这道算式表示的意义,谁来说。 如果学生没脱离例 5说意义,师说明要求再启发。 学生说,师板书,再抽 1名 学生看板书说,全班齐读。 (课间活动) 三、练习(做一做) 过渡语:第二种分法,小朋友学会了吗?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小朋友用第二种 分法自己分东西了,大家有信心分好吗? 第(1)题: ①全班读题; ②分析要求:每2根放一堆,说明要几根几根拿? ③请1名学生在幻灯机上分,边分边说。 ④全班拿出小棒一起分,老师巡视。 ⑤打开书自己填写除法算式,请1人上台填。 ⑥全班齐读算式。 ⑦1名同学表示的意义,并请其上台填。同桌互说。 ⑧全班齐读。 (2)小题。 ①读题。 ②分析要求,每6根放一堆,说明要几根几根拿?③自己动手摆,自己说。 ④分完提问:"12根小棒,每6根放一堆,能放几堆?"⑤打开书,自己填写算 式,另请1名上台写。 ⑥全班齐说表示什么。 (3)小结:这两题都是12根小棒分,分的要求不一样,第(1)题要求齐读。 第(2)题要求是齐读。分的结果就不一样,列出的算式也不一样。 四、全课小结。 1、问学生学到什么? 2、学会什么?师:第一种分法是已知总数、分数,求每分数,是按平均分的。今 天学的第二种分法是知道总数、每份数,求份数,是按几个几个分的。这两种分 法都要用除法计算。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做做习题,检查小朋友学得怎样? 五、练习十五。 第1题。 学生先填,再全班齐读。 第2题。师分析题,"按照上面讲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用第二种分。 第①题详讲。 ①分析算式表示什么(有 8根,每4根分一份,求能分几份?首先摆几个?(8 个)每次几个几个拿?(2个2个) ②全班动手边摆边说。 ③填写答案。 第②题,齐说表示,再动手摆,动手填。第③题,自己动手摆,动手填。 第二种 分法 ④ 8个 0,每2个放一堆,能放 4堆 ⑤有6个桃,每2个放,放 3盘 0 0 0 0 0 0 0 0 6÷2= 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 做一做 练习十五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0÷2=5 24÷4=6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几份? 表示有 个, 表示 有 个, 12÷ = 每 个一份, 每 个一份, 表示:有 个,每 个一份,分成了 分成了 份。 分成了 份。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8÷4= 10÷5= 12÷3=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