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学的由来
三角学是以研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为基础,应用于测量为目的,
同时也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三角学起源于生活实践。例如古埃及人为了建筑金字塔,整理尼罗
河泛滥后的耕地以及通商、航海视察天象等测量的需要,产生和积累了
有关的三角学知识;又如古印度人是由天文测量的需要而得到三角学
的有关内容。从其产生过程可知,它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
测量距离、高度、方位等,都要用到三角知识。
三角测量在中国也很早出现,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周髀算经》就有较
详细的说明,例如它的首章记录“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复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商
高说的矩就是今天工人用的两边互相垂直的曲尺,商高说的大意是将
曲尺置于不同的位置可以测目标物的高度、深度与广度。)1世纪时的
《九章算术》中有专门研究测量问题的篇章。
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F·Viete,1540-603)将三角学系统化,
在他对三角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法则》中,就有解
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等的详述。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
(L·Euler,1707—1783),他首先研究了三角函数。这使三角学从原
先静态研究三角形的解法中解脱出来,成为反映现实世界中某些运动
和变化的一门具有现代数学特征的学科。欧拉不仅用直角坐标来定义三
角函数,彻底解决了三角函数在四个象限中的符号问题,同时引进直
角坐标系,在代数与几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数形结合,为数
学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著名的欧拉公式 ,把原来人们
认为互不相关的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联系起来了,为三角学增添了新
的活力。
因此三角学是源于测量实践,其后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孕育,众多中
外数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丰富,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三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