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 5以内数的加法和
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 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页
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
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 5以内数的口
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1)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
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 5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 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
生活经验,所以把 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
短。
(2)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
明显体现。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的加减法。这
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
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另外,把加、减计算与认数结合起来进行
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对 5以内数的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 5以内的加、减法。
(3)加强数概念的教学。
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
和数的组成。教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次展开,同时以醒目的标题摆放在可爱的“毛
毛虫”身上呈现给师生。如第 15页让学生经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 1~5各数;第 16页从
教学 2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添上 1,就得到下一个数:1添上 1是 2,2添上 1是
3……4添上 1是 5;在第 17页以“比大小”为标题、第 18页以“第几”为标题、第 19页以
“几和几”为标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单列出来,以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序数含义和
数的组成的教学。
(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论,
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因此,教材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
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加重学生
的负担。例如,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
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
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又如,在
第 17页引入“比大小”时,通过将小猴与 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的图画象形
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
(5)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例如,认 3和 4时,
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 4条边。
(6)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
童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学习 1~
5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通过数喜爱的各种动物,抽象出 1~
5各数。又如,通过让学生看第 18页的排队购票图和“全家福”照片,理解序数的意义。
(7)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之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存在着差异。承
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
一个重要特点。本单元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例如,计算
4+1=?时,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 3种不同算法:有一位是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
的(1,2,3,4,5);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4”开始数,添上 1个一得 5的;另一位
体现了较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数的组成(4和 1组成 5)算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
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都得到认可。又如,计算 5-2=?
时,教材也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 3种不同算法。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使不同思
维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如 3
写成 ε)。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 5、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
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写好 0~5各数,教材中作了示范,
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
学习 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
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 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数。例如,教材在第 16页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物体或
数字卡片)来表示数“3”;在第 17页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号“>”、
“<”、“=”两边的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
思维水平。如前面提及的 4+1=5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 4+1=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
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减法的计算也是
如此。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
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
计”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