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
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
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
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
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
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
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
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
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
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做一做”的第 1题,让学生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搭积木、转球、摸球等活动,利用视觉、触
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平面和曲面
的区别。并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做一做”的第 2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见实物的情况下,按
指定的形状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课前教师要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一般模型(如积木块)。可以
准备教材上列举的,也可以就地选一些学生常见的实物。例如,中成药的包装盒,有长方体
的,有正方体的,还有圆柱形的,盒里装的药丸大多数是球形的。为了加强操作,最好让每
个学生都准备一套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模型的学具。
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摆弄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和球等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说一说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不必马上纠正,要鼓励学生
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与同学交流。
接着,让学生试着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
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它们的不同,
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把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
当然,只要能初步辨认就可以了。
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以后,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并试着说一说这些
物体有什么特征,学生一般会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比如,“长长的”、“又长又方”
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接着,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说明刚才这些物
体都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长方体。然后再依次教学其他图形。在这里,教学的重
点是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的长方体
和扁的长方体看成是形状不同的两种图形,教师可以通过把长方体翻转,使学生认识到这
两种图形实质是相同的。
最后,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体是以上这些形状的。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尽量多说出
一些物体,可以先说出在教室里可以看到的物体,比如,铅笔盒,圆柱形铅笔,再通过想
像说一说平时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以上这几类,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
做“做一做”第 1题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
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
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
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活动的形式可以参考教
科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例如,可以让学生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或
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
做“做一做”第 2题时,可以采用教科书上蒙眼睛摸实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
在一个箱子里或袋子里摸实物。做游戏时,可以选一些比较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摆在
桌子上。由一名学生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让另外两名蒙眼睛的学生摸出这种形状的实物,
其他同学进行判断。还可以让蒙上眼睛的学生随便拿一个立体图形,摸一摸,再说出拿出的
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