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果园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师创设想像的情境,引出课题。随后分层次呈现主题图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果树林提问题。
师:看到果园里的情景,你想知道什么?
生 1:我想知道苹果树有几棵?
生 2:我想知道梨树有几棵?
生 3:我想知道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几棵?
师:除了刚才 3个小朋友提的问题外,想一想,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 4:从左边数,第一棵苹果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生 5:哪棵梨树上的梨子最多?
生 6:哪种树多?多几棵?
2.从不同的方位观察提问题。
师:今天,小鹿和小羊也相约来到果园里(电脑出示:小鹿从左边走出来)。果园真大呀!为了
弄清方向,小鹿想到了一个问题(配画外音):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这时,迎面走来了小
羊(电脑出示:小羊从右边走出来)。想一想,小羊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 1:从小羊这边看,梨树在哪一边?
生 2:小羊的前面是谁?
生 3:小羊在小鹿的哪一面?小鹿在小羊的哪一面?
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以及被充满童趣的场景所吸引,学生都有了想说的欲望。以下
的学习,教师适时组织了小组讨论。在随后的"观察动物运水果的情景提问题"和"观察动物
摘水果的情景提问题"等内容的学习中,各小组发言非常踊跃,下面是小组的发言摘录(每
个问题都指名学生回答)。
小组 1:请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推水果车?走在最前面的是谁?最后面的又是谁?
小组 2:请问小狗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这些动物推了什么水果?
小组 3:请问谁运苹果?谁运雪梨?运苹果的车一共有几辆?运雪梨的呢?苹果一共有几筐?雪
梨一共有几筐?
小组 4:请问小免的前面有几只动物在推?后面呢?
小组 5:请问从前面数小猴子排第几?从后面数呢?
小组 6:请问这些动物推的水果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小组 7:树上原来有 4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 3只,请问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小组 8:谁在梨树下?谁在苹果树下?谁在梨树上?
小组 9:小兔在谁的下面?小猴在谁的下面,谁的上面?
小组 10:在小兔上面的动物一共有几只?
小组 11:原来有 4只兔子捡雪梨,后来走了 1只,现在还剩多少只兔子捡雪梨?
小组 12:请问在我们参观果园时一共遇到了几只小动物?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数学问题吗?请把你遇到
的问题在班上说一说。"
生 1:有一天,妈妈、姐姐和我去吃肯德基,我们正在吃的时候,见到张小君和她妈妈也来
了。请问我们两家一共几人去吃肯德基了?
生 2:我原来有 6枝铅笔,用了 2枝,剩下几枝?下课铃响了,一双双小手还在高高地举着。
教师"只好"让学生回去认真观察身边还有什么数学问题,说给爸爸妈妈听,再记在本子上,
到班上交流。
总评:
1.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
这是一节场景型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整节课以"参观果园"为线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对果园的情景是否感兴趣、是否熟悉,是能否上好这节课的前提。课始先让学
生闭上眼睛,想像参观果园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之中。"到了"果园后,映入
眼帘的是果实累累的果树林,学生对果园的情景立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主题图的场景
分四个层次呈现:果树林的场景+小鹿、小羊到果园参观的场景升动物运水果的场景+动物摘
果子的场景,这样既让学生有渐入佳境之感,又便于学生从大量的信息申选择相关信息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索为主线,教师成了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观察场景、收集信息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是开
放的,教师引导性地以小鹿身份提出了一个有关方位的问题:《为了弄清方向,小鹿想到了
一个问题……"这既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意义,又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其余大量的
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诸
如"请问这些动物推的水果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这样的问题。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申,不
仅是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情趣及数学的价值。
3.组织学生用恰当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把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当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时,
通过小组交流,在求异探索、互说互议中获得更多的展示自己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培养合作
意识。
4.在问题情景申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要",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合
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变"学答"为"学问",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
识。
5.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节课除了让学生在参观果园的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
解决问题外,结束前,还把学生的思绪从虚拟钠果园带回现实世界,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
例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把这一认识活
动延伸到诵外,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感受数学的作用,增强应
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大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