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 综合资源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 11到 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
一组成的,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 11到 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 11到 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 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材先教学数 11到 20各数,然后教学 11到 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出现一些 10加几、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练习。
在教学数数时,教材中出现 10枝一捆的铅笔和 10枝单根的铅笔,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
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 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 20,并且直观地了解 11~20各数都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写法做准备。
在教学数的读法时,教材注意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突出 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
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一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在学过数的读法以后,利用小棒
图和数位表教学数的写法。左边有 1捆小棒,是 10根,就是一个十,对着十位,右边有几
根小棒,是几个一,对着个位,合起来就是十几。因此,对着十位写 1,表示有一个十,对
着个位写几,表示有几个一。学生掌握了 11到 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 1表示 1个
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如练习十六的第 1题,要求学生
把各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教科书在第 78页的下面,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这有助于学生理解 20以内数的
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六中,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
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是第一次出现,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
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
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教科书第 81页安排了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 11到 20各数
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例如,教学 9加 2时,把 2分成 1和
1,先算 9+1=10,再算 10+1=11。教材中通过一盒手表和三块手表来说明 10+3=13,3
+10=13,13-3=10,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
于教学下个单元用加法计算减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安排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
如 14+2 13-1 15-2 11+3,所加、减的一位数只限于 1、2、3,也就是要加上、减去的
数不超过 3。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 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
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一点准备,但是这些计算不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必须熟练
地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在练习十七的最后安排了一道认识钟表的练习题。通过这个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用到的 12
个数和顺序掌握得更加巩固。结合钟表的初步认识,还可以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遵守作
息时间的良好习惯。这里只安排学生认识整时,先不要求学生认识几时几分。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3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 1例 6,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十六和练习十七中的作业。
2.教学例 1时,除了利用教科书中的图以外,还要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要突出把 10根
小棒捆成一捆,再一根一根地添上去。数到 20时,要把 10根单根小棒捆成一捆,使学生看
到 1捆是 1个十,2捆是 2个十。就是 20。在数 11~20各数以后,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数是几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数的理解,另一方面为读数、写数打下基础。
3.在教学例 2 11~20各数的读法时,要充分利用小棒。左边的 10根捆成一捆,在右边一
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一共是十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
几个一。有条件的话应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数。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数的读法。例
如 11,因为有 1个十和 1个一,所以就读作“十一”。
4.在教学例 3读直尺上的数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出 10以内的数,然后再让学生接着读,
这样就能把 10以内的数与 11~20的数联系起来。然后,可以结合着看直尺上的数,向学生
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 13大还是小?17比 14大还是小?通过
这些练习,使学生对 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5.在教学例 4 11~20各数的写法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数位表,向学生说明,这是一个数
位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有一个十就在十位上写 1,有几个一就
在个位上写几。再出示一捆另二根小棒,并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随
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一捆小棒放在数位表十位的上面,把 2根小棒放在个位的上面。
再边提问边板书,有 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 1,有 2个一,就在个位上写 2。最后,再着重
说明,十位上是 1就表示 1个十,个位上是 2,就表示 2个一。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师不必把所有数的读法、写法讲全,在教学几个数的读法与写法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
图写数的练习,读出、写出其他的数。在读、写数的练习时,还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写数时,主要是老师读一个数,学生写一个数。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每两
个数之间适当空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
(3)写 20时,要强调 0不能丢。
6.教科书第 79页上“做一做”中的第 1题,教师可以仿照书上的图,制成能放卡片的教
具。教学时,每次教师说一个 20以内的数,请一名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数位表里摆出来,其
余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摆。
做第 2题的第 1小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图,每个小题都画了两行格子,
而且左边和右边都是颜色不同的格子。让学生数一数每个小题中左、右两边的格子各有多少
个。最后,再让学生对着格子图写数。第 2小题,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在计数器上是怎样表示
20以内数的。向学生说明: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 1个珠就表
示有 1个十,个位上有 5个珠就表示 5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五。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第
(2)题左边的小题,提问: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再让学生
把数填在书上。后一个小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
7.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 2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把点连起来。连的结果应该是一只小兔图。
第 3题,让学生找出数学书中指定的页数。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 11到 20各数的顺序,从实
际应用中加深学生对序数的认识,但不要出现序数这个名称。
第 6题,要求按照数的顺序在空格里填数。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
和大小。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并理解题中的要求是从小到大排列,还是从大到小排列,
还是两种排列都可以。
8.教学例 5,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图形、实物教具,使学生在了解数的组成
的基础上进行口算,不必按照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笔算法则来算。教学前,
可以先复习 10以内加、减法,出一幅图让学生说出四个算式。在这基础上再通过教具的演示,
使学生弄清四个算式的关系,先说明 10+3=13,然后说明 3+10和 10+3得数一样,最后
再说明 13-3=10,13-10=3。
9.第 81页“做一做”中的第 1题,要求学生根据图示写出算式。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把左
边的算式填完全,再让学生仿照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10.教学例 6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
分的名称,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印象就可以了。先不要要求学生去记这些名称,以
后在教学中经常用这些术语,学生会逐步掌握。
11.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 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看题算得数,然后还可以由老师读题,学生们听着算出得数。这
种练习可以为后面教学 20以内进位加法做好准备。
第 5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式题。第 6、7题,是 10以内数的组成的练习。这些练习也
都是为以后教学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的。练习时,特别要注意帮助后进学生
熟练地掌握。
第 8题,先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长针和短针,并说明长针指着 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这里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不作过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