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加几 综合资料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开始教学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教材分两段进行编排,第一段是 9加几的
口算方法,第二段是“用数学”。
1.9加几的口算。
例 1(第 96~97页)用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画面
上有跑步、跳绳、踢毽、跳远等项比赛,还有观战的学生等,为学习计算 9加几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
画面最左边看台上放有一箱多饮料,箱内有 9盒,箱外有 4盒,看台几个小学生围绕“还有
多少盒”的问题,发表着自己的想法。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
的三种方法:①点数,一盒一盒数出结果:“1,2,3,…,12,13,一共有 13盒”;②接
着数,箱内有 9盒,从 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9、10、11、12、13,一共有 13盒”;③“凑十
法”,箱内有 9盒,“放进 1盒凑成 10,10+3得 13”。画面上一个小学生问“你喜欢哪一种方
法?”,体现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画面右下,一位小学生提出“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计算问题。画中踢毽的是 9人,
跳远的是 6人。这两个数据需要学生从画中收集。之后,再探讨 9+6的计算方法。
画面中还蕴含有其他 9加几的问题。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
一共有多少人”等等,为学生在计算“9+4”、“9+6”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
进一步探讨 9加几的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例 2(第 98页)强化用“凑十法”口算 9加几的方法,要求学生摆一摆,算一算。教材利用小
棒(9根黄色的、3根绿色的)和花(9朵黄花、7朵红花)的实物图显示了凑十和口算的过
程,这里要求学生用小棒和花(图片)摆相加的过程,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教材中还
配合图在 9+3、9+7算式的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
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
下基础。
例 2之后的“做一做”(第 98页)中,安排了 3道巩固练习题。第 1题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
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意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熟悉凑十的过程。第 2题,
给出实物图和算式,算式中缺第二个加数,即 9+□=□,这就需要学生先根据实物图填上第
二个加数,同时需要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凑十”的表象算出得数。第 3题不按
顺序出全了 9加几得数是十几的式题,要求学生不依靠实物想一想该怎样算,通过思考口
算出得数,及时给学生一个练习巩固 9加几口算方法的机会。
由例题到“做一做”的编排,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既为学生创设了计算 9加几的问
题情境,又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的设计,有利于在 9加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
维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练习十七中安排了 7道练习题。
第 1题,看图填算式。这种形式和前面的看图列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要先根据图意填写
两个加数,再算出得数,其内容变成了 9加几的进位加法。
第 2题,在巩固 9加几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第 3题,与第 1题的形式相同。让学生根据图意在“□”中填写加数,形成完整的加法算式。
第 4题,与前面“用数学”中的形式相同,只是变成了 9加几的内容。让学生用所学 9加几的
知识解决有“?个”布娃娃问题,为进一步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第 5题,看图填算式。这是一道开放性题,题中给出蜜蜂采花蜜的情景图,图下是□+□=□,
没有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只蜜蜂”,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
多少朵鲜花”。
第 6题,让学生画线把每道题和它的得数连起来,这种练习形式前面已出现过。在进一步巩
固 9加几的计算的同时,让学生在连线过程中体会算式与得数一一对应的关系,渗透对应
思想。
第 7题,是 10以内加法和 9加几的混合练习。用以巩固旧知识,并区分不同的计算方法。
2.“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
例 3(第 101页)的内容分两层,第一层,呈现合唱队与乐队正在表演的场面,并用图文
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和所需要的一个相关数据,图下面配有算式。算式
9+5=□的右边写有“(人)”,这是第一次出现在算式中得数的后面写出单位名称。第二层,
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即分 5把 9凑成 10和分 9把 5凑成 10,进而计
算出结果。学生有前面学习 9加几的基础,计算 9+5时,很容易想到把 5分成 1和 4,9+1
得 10,10+4得 14;人们有一五、一十……数数的习惯,学生又有 5和 5组成 10的知识基础,
计算 9+5时也比较容易想到把 9分成 5和 4,5+5得 10,10+4得 14。显然,例 3有两个作用,
一是让学生用 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了解,可以因题选择算法。例 3下面的两
幅图,分别用小学生的话说明“把 9凑成 10”、“把 5凑成 10”,用实物图(兰色圆片和红色圆
片)分别显示动手操作凑十和口算的过程,并配合图在两个 9+5算式的下面注出凑十的过
程,但要求学生自己把 5分成 1和 4、把 9分成 5和 4,并算出结果。这是先要求学生通过操
作分别体会把 9凑成十和把 5凑成十的方法和过程,再要求学生看着算式,思考把 9凑成
10和把 5凑成 10算出得数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小数把大数凑成十和分大数
把小数凑成十方法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强化“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
第 101页的“做一做”的练习题与例 3相似,是为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情
境题,题中画面是小学生运南瓜的情景,并以文字叙述了要求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南瓜”的
问题,从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这道题比例 3难度增加了。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解决
的问题,从运南瓜的情景图中收集信息,确定参加运算的两个数据,再算出南瓜的个数。让
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计算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
决简单问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进一步熟悉 9加几的口算方法。
练习十八中安排了 3道练习题和 1题思考题。
第 1题,与例 3结构相同,是情境题。让学生独立用所学知识解决题中反应的实际问题。
第 2题,巩固 9加几的口算,同时带着练习写算式。此题可作为经常反复练习的形式使用,
并注意渗透了函数思想。
第 3题,是 10以内减法和 9加几的混合练习。既用于巩固前面所学的计算,又有利于培养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认真审题的习惯。
思考题,是一道情境题。题中的事理情节稍复杂了些,含有隐蔽条件。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锻
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3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 2课时教学 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
行巩固练习和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 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
在课堂上进行 9加几和 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
2.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例 1时,要出现运动会场景挂图、幻灯投影(或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
场面,吸引学生“入场”。
先显示左边看台上的饮料,并提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
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之后,请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
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以赞扬和鼓励,并着重说明凑十的方法。这里,可以用实
物(或课作)演示,先把纸箱里的 9盒凑成 10盒,装满一箱,然后箱里的 10盒和箱外的 3
盒相加,一共是 13盒饮料。使学生对“把 9凑成 10”有个清晰的印象。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小朋友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再让学生
从图中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据:踢毽的 9人,跳远的 6人。解决问题的条件具备了,
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算,怎样计算,进而算出得数。
然后,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画面上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可以让学
生自由结合共同提出问题,教师整理、选择,让学生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例 1的教学分几个层次,从运动场景的展开到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自
主学习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例 1教学,让
学生了解 9加几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凑十法”。
3.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教学例 2时,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
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 9+3时,先让学生在左边摆出 9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 3根
绿色小棒,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怎样把 9凑成 10?引导学生边摆边说,把 3分成 1和
2,9加 1得 10(同时把 1根绿色小棒与 9根红色小棒合并),10再加 2得 12。同时,可以
用绒线或彩纸条把摆好的 10圈起来,突出凑成的十。在计算 9+7时,让学生想一想:把 9
凑成 10,7应该分成几和几?由学生边摆边说,并自己填写计算过程和结果。通过边摆边说,
使学生头脑里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
十法”。
4.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教科书第 98页“做一做”中的练习题,组织学生逐题练习。第 1题,给出实物图,要求学生
“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凑十的过程,算出得数。第 2题,给出实物图和算式,
引导学生想像着“把一盘鸡蛋装满,凑成 10个鸡蛋;把一盒蛋糕装满,凑成 10个蛋糕”,
算出得数。第 3题,只出现算式。以前两个算式为例,引导学生想像摆的过程,把第二个加
数分成 1和几,9加 1得 10,10再加几得十几。其余各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口算过程,
算出得数。使学生能独立用“凑十法”计算 9加几的式题。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不习惯用“凑十法”而使用别的方法,也是允许的。教师不必要
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应让学生在长时间练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凑十法”的优势。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 1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面情境,弄清楚把左边的 9只小羊和右边的 7只小羊合在一
起,看一共是多少,就要把 9和 7相加。之后,让学生填写算式。在计算 9+7的同时,又一
次了解加法的本质。
第 2题,课前把题抄在黑板上,供课堂上练习使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计算某道题。
比如教师出示题后,可以说:“谁想出了哪道题的得数,就可以告诉老师。”对计算有困难的
学生,要帮助弄清计算过程。得数出齐后,可以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熟悉各题得数。之后,依
次让学生观察左、右两组题,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9加上不同的数,得数不同。让学生初步体
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以渗透函数思想。
第 3题,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算式。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计算过程,以巩固 9加几的计算
方法。对于第一题,可以让学生加上丰富的联想讲述小蚂蚁搬运青虫的图意,教师加以适当
点拨、强化:“蚂蚁虽小,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以渗透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
第 4题,“用数学”。可以照前面的要求,引导学生说图意,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
所需要的信息(条件)、数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第 5题,看图填算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丽的画面,自己提出 9加几的计算问题,并计算
出得数。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
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
式填成 6+9=15,应该肯定是正确的。另外,注意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计算蜜蜂的只数时,
如果有学生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 10+5=15,在肯定计算正确的同时,表扬他能从
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第 6题、第 7题,都是学生已经熟悉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给予适当辅导。做完第 7题后,可以选两题,比如 6+3与 9+7,让学生比较计算方法。
同时还可以课前把第 7题的内容制成卡片,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以开火车等形式练习,
以提高熟练程度。
6.引导学生用 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例 3时,先出示例题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楚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
人”,一个条件是“乐队有 5人”,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另一个条件“唱歌的有 9
人”。列出算式 9+5之后,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 9凑成 10”,“还可以
把 5凑成 10”,再让学生动手摆出计算过程。操作后,可以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加深学生
对把 9凑成 10和把 5凑成 10的印象。同时指出:遇到 9加几的计算,既可以把 9凑成 10,
也可以分 9把另一个加数凑成 10。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凑十的方法,同时培养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出得数后,特别说明:得数 14,表示参加表演的人数,在 14后面写
“人”,并在“人”的外面加上括号。强调:像这样的题,计算出得数后要写出单位名称。然后,
引导学生联系加法的含义,说一说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要计算一共有多少人,需要把唱
歌的 9人和乐队的 5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算,9+5得 14,一共有 14人,使学生理解用加
法算的道理。
7.学生尝试用 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 101页“做一做”中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尝试用 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有困
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点:先看画面,弄清图中说的是什么事,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个
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在学生算完后,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解决“一共有
多少个南瓜”的问题是怎样想的说给本组的同学,也可以请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怎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在练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
验,同时也体尝成功的喜悦。
8.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 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
导。学生填完算式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交流解决问题的体会。在巩固用 9加
几的知识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
展。
第 2题,教师可以制成教具,供课堂上练习使用。练习时,教师指一个数,让学生说得数。
先按一定顺序指数(如,从“4”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指),让学生说得数;再随意指数,让学
生说得数;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9加几的式题。然后,让学生把每个算式写在写字格内。
这种练习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用到,制成教具就比较方便,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
内容变换各数进行练习。
第 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练习时,可以先提醒学生:认真看题,看清楚是算几加几,
还是几减几,再计算。做完后,师生共同评议订正,使学生明白要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
的好习惯。然后,可以用课前准备的题卡(依本题内容为主,补充 9+2、9+6、9+4、9+9等
题),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9.关于第 102页上思考题的教学建议。
这道思考题是用图画和对话形式表示的情境题。注意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弄清题意,即题中
的事理情节,以及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再让学生探讨
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道思考题有多种解法,学生会哪种都可以,不作过高要求,也不作统一要求。
解决题中“一共有多少人”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我”(可以起个名字:小英)
既不属于前面的 9人,也不属于后面的 5人。可以画出下面的图,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道理。
○○○○○○○○○●○○○○○
小英
至此,学生就能很容易想出计算方法,列出算式:9+1+5或 9+5+1,算出共 15人。
还可以这样想:小英前面有 9人。说明从前向后数小英是第 10个,也就是连她在内有 10个
学生,她后面还有 5个,用 10加 5算出总人数;反之,小英后面有 5个,连她在内就是 6
个学生,她前面有 9个,用 9加 6算出总人数……
10.教学 9加几以后,可以照教科书第 112页上的加法表,把 9加的题目竖着排列起来写
在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课上、课后练习使用。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