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5-05 14:09:45
认识几十几 数学 一年级.doc(3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认识几十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页的例题,第 7~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非整十的两位数,是在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循序 渐 进地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稍复杂的认数需要,有利于教学。教材先通过数小 棒、捆小棒(每 10根捆成一捆),直观认识几十几的组成。并通过对“三十九根添上 1根是 多少根”的探讨,着重解决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接着安排数数。最后通过用 计数器表示几十几,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的写法和组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非整十两 位数的意义,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知道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几。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 100以内的数,会读、 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从“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 切入课题,渗透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的意义。]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们数出 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摆法,比一比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让学生感到摆成 2捆(每捆 10根)和 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 23根。 [评:在摆 23根小棒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在观察比较中感悟出好的摆法, 可以体会到逢十进一的好处,直观认识几十几的组成。]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 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 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提问:3捆添上 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 34根的?3捆添上 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 是 39根的? 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 流。 提问:三十九添上一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 少呢? 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逐步进行有效的探索,较好地突破了本课难点。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有 重要意义。]]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 2颗珠,个位上拨 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着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 34和 43,完成第 21页例题的填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 听写练习。 [评:对于“几十几”的写法和读法,由开始教师的演示引导到后来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 拨数、写数和读数,很好地体现了例题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情境中自 己领悟到写数、读数的方法,了解两位数的组成。]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 的。 2.“想想做做”第 2题。 谈话:小朋友们爱吃香蕉吗?白菜博士给大家带来多少根香蕉呢?请小朋友们 5个 5个地 数。谁数对了就可以吃掉这些香蕉了。谁还能 5个 5个地从 5数到 100呢? 3.“想想做做”第 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 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 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 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 五、总结评价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 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评: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使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感受到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评] “认识几十几”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 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 的转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