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队日活动"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在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学习 1-6的乘
法口诀后,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幅学生感兴趣的队日活动情景图。要求学生
利用学过约有关乘法知识,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活动中,教材向学生提的问题
少了,只有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而留下了许多可提出问题的素材。直接告诉学生的信息少
了,只有钓鱼学生的一组对话,其他都隐含在图中,给学生许多收集信息的空间。教材的这
些变化,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体现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过程:(用投影出示活动场景图)
师: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请同学们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小朋友们各参加了哪些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并悄悄说着:你看,
这些鸟窝多美呀!他们在野炊呢!……同学们显得特别感兴趣。)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参加了哪些活动?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看见小朋友们有的钓鱼,有的洗菜,有的搭帐篷,有的烧烤食物。草
地后面有些树,树上有鸟窝。"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各种活动再数一数,你还能发现什么?
话音刚落,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看到搭了三个帐篷,每个帐篷有三个人搭。"这个回
答启发了其他同学。于是,大家纷纷发言找出了画面中很多隐含的信息。
师:蔬菜老师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谁能
解答这个问题?
指名回答并板书;5×2 2×5 5+5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学生思考了片刻。
生 1:烧烤食物的有 4组,其中 3组每组有 4人,还有一组 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有学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方法一:4+4+4+5=17(人)
方法二:4×3+5=17(人)
生 2:"总共有多少条毛巾?
方法一:5+5+5+5+5+5=30(条)
方法二:5×6=30(条)
方法三:10×3=30(条)。
有人对方法三表示异议。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每个帐篷前有 10条毛巾,有三个帐篷,就有 3个 10,3个 10是 30,所以用乘
法计算,10×3=30。"在上述过程的启发下,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更高了。为了满足学生的这
种愿望,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了小组学习。大约 10分钟后,各小组都安静下来了。突然,一
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今天参加活动的小朋友总共有多少人?
这时,教室里沉默了。由于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出先分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汇报。
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9+17+2+6=34(人)
3×3+4×4+2×4+1=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