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30~31页的例题、“试一
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
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
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 6个桃分给 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 1个,另一只小猴分 5个;
(2) 一只小猴分 2个,另一只小猴分 4个;
(3) 每只小猴分 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 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
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
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 9颗草莓平均放在 3个盘子里,每盘 3颗;第二幅图 10颗草莓放
在 2个盘子里,一盘放 6颗,另一盘放 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 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 2个,搬 4次。
② 每次 1个,搬 8次。
③ 每次 4个,搬 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 8个萝卜
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
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 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 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 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 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 10个苹果图(每组 1张),要求:把 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 15个青椒图(每组 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
对“平均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