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1:19:5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 数学 三年级.doc(47.5KB)
  • 浏览 : 4
  • 下载 : 1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周长。根据说课的要求,我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部分进行。 一、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的内容之一。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练习。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线段,角和直角,直观认识了各种基本 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基础。本 课时通过用绳子把 6个图形围一围,并量一量它的长度,说明所有的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再通过学生的举例, 理解周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通过 2道例题,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由于三年级学生的 小肌肉群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用绳子把 6个图形围一围有一定难度,可改变成用手指指一指、画一画。周长 是一种陈述性知识,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程序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 接受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变接受为探究发现。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学生的小肌肉群没有完全发育成 熟,学生刚刚放完寒假回到学校,学习情绪还不够稳定。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标准,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理解周长的概念;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过程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 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有与学习同伴探索发现、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过程 教学关键是:理解周长的概念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周长是陈述性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程序性知识,以及学生第一次接触周 长,所以本课时采取传授法讲解周长,让学生指一指基本图形、数学书、课桌面的周长,使学生形成丰富的 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再采取探索发现法,通过小组合作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计算他们的周长,在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总结归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自主 构建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节课知识点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分四个环节完成, 即认识周长,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一)认识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看到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出示 )谁 能指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名学生上黑板指,其他学生进行判断。这样设计的目的 是了解学生的起点, 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城市的孩子知识面广,接受信息量多,相对于农村比较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学生对同 伴间的学习更感兴趣。 用手摸摸数学书、课桌面的周长,用手摸摸学生尺、橡皮、铅笔盒的盖、信封的周长。出示: 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 周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通过用手指、摸、描,充分感知,获取丰富的表象,进一步理解周长。通过摸数学书的面、课桌面等物体的 周长以及举例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周长?数学书上 是怎样说的?从感性到理性,数学术语与学生的 感性经验相结合, 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形成周长的概念。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试一试。 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刚才大家通过指、描、举例,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如学校要给这块大黑板的四周围上木板, 必需准备多少长的木板刚刚好。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可能会说,用绳子先“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或者 把它们的边“拆”开接起来;或者量出它们的长度,再算出周长。比较这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 “围”太麻烦,“拆”不可能,还是用算的方法最简便。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合理推测,寻求求周长的策略,为下面探究长方形、正方 形的周长作好准备。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我们就用先量后算的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先量后算”量 什么?为什么?在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以四人一小组量出①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合作: 操作员量出①长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记录员在记录表上作好记录; 计算①长方形的周长 请汇报员在星星小擂台上展示计算周长的算式 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量得最准,计算得最快?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 探究情况,并且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大约 5-6分钟后,学生展示计算过程。 星星小擂台: ⑴ 7+3+7+3=20厘米 ⑵ 7ⅹ2 =14厘米 ⑶ 7+3=10厘米 ⑷ (7+3)ⅹ2=20厘米 3ⅹ2=6厘米 10ⅹ2=20厘米 14+6=20厘米 教师 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能有效的进行合作、探究,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过程,像数学家一样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生交流: 用课件展示测量长方形的边长,学生认真观看。如果星星小擂台上没有出现(7+3)ⅹ2=20厘米,教师必须 想办法让它出现。如,智慧老人也进行了计算,他是这样算的(7+3)ⅹ2=20厘米。请各个小组的小组长起立。 全班同学对算式进行判断。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哪个小组的小组长或其他人员;如果你对他们 的计算有意见也可以提出质疑;如果学生一时没有问题,可以有教师自己进行提问:7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7ⅹ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 2?你量长量了一次还是二次?7+3表示什么意思?(7+3)ⅹ2为什么要乘 2,这个 2表示什么意思?(7+3)ⅹ2可以写成 7+3ⅹ2吗?为什么?你认为这些方法里面哪种方法最好?师生一起总结 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ⅹ2。由教师讲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C=(a+b)ⅹ2。 通过教师引导、组织,促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多向交流。教师不要急于讲解、不要急于评价,给学生 以自由的空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充分暴露思维,在师生互动中生成, 自主构建,感受到我是学习的主人。 (3)试一试 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 C=(a+b)ⅹ2,求出⑥图形和其中任意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独立计 算。大约 3分钟后,小组成员互相批改。请小组长汇报⑥图形是怎样量,怎样计算的?生 1:量出每一条边都 是 6厘米,6+6+6+6=24厘米;生 2:量出每一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是 6厘米,周长是 6ⅹ4=24厘米;生 3: 这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都相等,量出一条边 6厘米,周长是 6ⅹ4=24厘米。你认为他们说得怎么 样?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通过师生交流,归纳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ⅹ 4,用字母表示 C=aⅹ4。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独立计算,互相批改,汇报交流,促进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巩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 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多元评价。 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练习题设计既应照顾全面,体现层 次,又要考虑因材施教。 判断 ① 一个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长方形的周长是 2条长+2条宽,用公式表示长+宽ⅹ 2; 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4厘米,周长是 4ⅹ4=16厘米; ④一个长方形长是 5厘米,宽 5厘米,周长是(5+5)ⅹ2=20厘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长 6分米,宽 3分米 ②长 35米,宽 18米 ③边长 25厘米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形成基本技能 计算教室黑板的周长 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并且解决前面留下的问题,首尾呼应。 一张长方形纸,如下图,沿长边剪去 8厘米后,它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厘米? 21厘米 8厘米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有发展空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学会了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的表现怎么样? 通过我说、你说、他说,总结回顾整堂课的知识要点,并且开展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 反思。 反思整个说课过程,我按照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这五部分进行,脉 络清晰,层次分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些理想化,如果把它放在课堂中实施,会显得时间紧张,教学节奏 过快,细小环节还应进一步处理。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