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昆山国际学校 蒯红良(21530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
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
之一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用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1.谈话:同学们,在家里或在学校,你们有没有分过东西呀?(请几生说说分东西的情况,
进行适当的思考教育,并导出“平均分”)
2.出示例 1图(先不出示蛋糕)。提问:图上两人在分什么呀?谁来帮他们平均分这些东西
呢?(根据学生说的结果,板书:2个、1瓶)
3.出示蛋糕,提问: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给 2个小朋友,同桌说说看,你打算怎样分呢?
(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不分的过程。)
4.提问:每人和几个呢?(板书:半个。)
5.引导:刚才我们平均分了三样物体,得到了三个结果,你觉得哪个结果比较特别呀?
(体会“半个”这个结果的特别之处:〈1、是汉字〉
6.你能创造一个数或者符号来表示半个吗?(学生独立创造,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7.你想知道现在人们用哪个数表示一半吗?(板书 2
1 )介绍这个数的来历。提问:人们为
什么用这个数来表示一半呢?(同桌议一议)
8.小结: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其实,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像 2
1 这样的数,我们
称之为分数。(板书分数)
9.下面谁来说说看,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一个蛋糕的 2
1 的?(多媒体出示:把一个蛋糕平
均分成 2份,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注意单位“1”)
二、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理解 2
1 的意义
1.提问:吃完了蛋糕,他们又玩起了折飞机,可是只有一张三角形的纸,怎么办呢?
(让学生说说怎样平均分?多媒体演示分法)
这样平均分成 2份以后,每一份都是原来这张纸的 2
1 。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的 2
1 。你还会找出其它图形的 2
1 吗?(学生动手折)
3.学生交流。
找长方形的 2
1 时,请几位同学分别演示,多媒体演示并比较几种分法。
提问:为什么折法不一, 形状也不一样,却都是这张长方形的 2
1 呢?
三、尝试迁移,设疑激趣,认识 3
1
1.提问:有人也找出了几个图形的 2
1 ,(出示图)你认为对不对?同桌讨论一下。
2.那你认为图 3的涂色部分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你是怎样想的?(同桌说一说)
3.提问:除了红色部分可以用 3
1 表示外,还有哪部分也可以用 3
1 表示?
四、大胆猜想,自主探索,认识其它分数。
1.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 2
1 、3
1 ,猜猜看,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其它分数吗?能把它们写下来
吗?
2.学生汇报,师示范写。
(选择其中的一个分数,请学生用圆纸片折一折,说一说。)
3.追问: 90
1 有没有?100
1 呢?(师生一起写)
引导:其实分数各部分都有它的名称。请自学教材 P100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吗?
提问:为什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不一样呢?为什么它们的分子都是 1呢?
五、学习比较两个分子是 1的分数的大小
1.提问:你会折出一个圆纸片的几分之一吗?(学生自由折,上来演示,并将学生折的圆
纸片在黑板上。)
2.出示两个分数之后,请学生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提问:你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你是怎样比的?
3.再请学生展示折出的分数,并与前面的分数进行比较。
4.提问:老师折出了这张纸的 5
1 ,你认为这个 5
1 应该排出哪里呀?
5.提问:如果折出圆纸片的100
1 ,应该排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分得份数越多,
每一份就越少)那我们一开始折出的 2
1 ,又该排在哪里呢?为什么?(分的份数越少,每
一份就越多)
六、生活中的分数
1.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出示黑板报图(将其改成 3
1 和 6
1 的大小),
说说“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呢?哪一部分大一点?
2.提问:你能举些生活中分数的例子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
3.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我们学的数学才
是有用的数学。
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注:此课获 2003年苏州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五年以内)评优课一等级,昆山市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