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4:33:43
问题究竟在哪里 数学 四年级.doc(3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问题究竟在哪里 作者:丹阳市实验小学 王朝军 市调研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选 择一个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并不难,然而,高达80%的错误率引起了许多一线教师的反思: 一道涉及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概念题,掌握情况为何如此不理想?是不是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 程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呢?带着这些思考,回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种不合理的做 法。 首先,电教媒体的错误“放大”,干扰了学生正确概念的建立。教学“毫米的认识”, 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1毫米在直尺上究竟有多长,并能准确数出1厘米里有多少个1 毫米,揭示课题后就在屏幕上打出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划、数一数,再轻轻地闭起 眼睛在头脑中想一想。课尾小结时,教师让学生比划1毫米大约有多长时,多数学生比划出 大约有橡皮宽度这么长,这让教师颇感意外。 问题究竟在哪里?很显然,上述案例中,电教媒体的无效介入改变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当学生对1毫米还未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时,就运用放大的直尺进行教学,学生对毫米的第一 印象就是不准确的,肯定无法建立1毫米的正确概念。事实上,不仅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如此, 一些教师在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教学中也犯有类似的错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笔者以为,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具的直观、示范作用。如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直尺 上1毫米的长度,再让学生比划1毫米究竟有多长,然后让学生拿出1分硬币,并告诉学生 它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学生观察后,再通过捏一捏、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1 毫米的感受,这样,学生自然会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留下准确、深刻的印象。 其次,孤立教学知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涣散,不能灵活应用知识。如教学“量的计 量”复习课,这位教师的教学颇值得商榷。 师:谁能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请你用手势比划一下。 (学生比划)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有多少立方米? 生:10立方米。 生:18立方米。 生:15立方米。 生:…… 见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说:刚才看你们用手势比划1立方米都挺到位的,为什么估 计教室的空间大小就不行了呢?看看也知道不可能是15立方米,准确的答案是…… 问题究竟在哪里?笔者觉得问题肯定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与 长度之间的必要联系。当众多数学概念各自为阵,没有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 时,学生运用缺乏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势必会感到困惑甚至无所适 从。 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既强化了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有效沟通体积 与长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估计体积大小的方法,效果 是否会更好?笔者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作了如下调整:在学生说出“用体积单位一个个去摆进 行估计”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还记得物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既 然教室的体积与教室的长、宽、高这三个长度有关,能不能先估计这些数据,以此将对体积的 估计转化为对长度的估计,解决问题呢?”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建立起了体积与长度之间的内 在联系,“先估计长、宽、高,再通过计算间接估计教室的体积”便水到渠成了。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