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4:34:20
拿什么吸引学生 数学 四年级.doc(2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拿什么吸引学生 案例一: 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答对。 师表扬:百发百中,祝贺自己! 生鼓掌:棒棒棒!我真棒! 学生算对一题,教师即送上一个小奖品,一个学生太激动了,上台领奖时 差点摔倒。接着其他同学对拿到奖品的同学鼓掌表示赞扬:“棒棒棒!你真棒!” 得到奖品,又受到同学的鼓励,简直是名利双收,于是举手的学生渐渐多起来, “老师,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把小手举到老师的眼皮 底下。礼品快送完了,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案例二: 这是来自全国新教材培训教学研讨会的一节公开课,做课的教师来自少数 民族地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同学奖励一颗五角星,并随手把“智 慧星”贴在学生的衣服上。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教师奖品的级别也渐次升高, 临结束时,教师拿出了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制品作为奖品,很是诱人。于是学生更 是争着发言。课末,一个孩子的总结发言特别精彩全面,可这时下课的铃声已经 敲响,老师无心恋战,结果最好的一个并没有得到老师送出的礼物。下课后,戏 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全班同学一哄而上,围到教师的身边纷纷抢夺小礼物,缔 造了这节课不该出现的一个“高潮”。 [情景解读] 一节课,教师把礼品作为诱饵,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和有效交流被欲得奖 品的热情所替代,学生发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而且教师发奖的随意性非常 强,要么是第一个抢到话筒的同学,要么就是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 评价还存有后遗症,因为课堂上问题回答得好而却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大有人 在,由此导致许多学生情绪十分低落。 课堂上的这种“星星评价、红花评价、奖品评价”的随机性和教师的随意性 极易造成学生的一种功利心理。当学习的目的异化成为得到奖品时,已经离学习 的本义很远了;当评价成为一种学习的诱饵,把评价的激励功能变为刺激的功 效时,我们就要反思这种手段的应用是否恰当了。其实,教育评价原本是很明白 的主题,不过就是赏识与激励,关心并帮助,反馈与矫正。而这种物质性的奖励 把对孩子的激励变成了一种敲山震虎、为渊驱鱼,甚至变成了欺骗学生的伎俩, 使学习成为一种直接追求功利的行为,冲淡了数学知识的主题学习,遮蔽了知 识本身的魅力,掩盖了求知本身的乐趣。 [案例反思] 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拿什么吸引学生呢?听完这节课再次引发了对我这个问 题的思考。 1.靠教学的美。“教学美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 量对象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受到了创造 性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审美愉快。”成功的、卓越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就是美的 因为它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了美。这种美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它体现 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理智的探 险,是一个学生产生精彩观念、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给 人带来出乎意料、喜出望外的收获,能够观赏到平时无法观赏到的风景,能够经 历到思维碰撞的激情、思想的高峰体验和情感的深度震撼。 2.靠数学的美。一是数学知识的美。什么叫数学?“数学就是探寻简单事物 背后所隐藏的美丽的规律。”如数学的对称美、结构美、逻辑美、简洁美。数学课堂 教学要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美,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要用 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二是数学思维的美。数学思维是数学的内在精 髓所在,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方式、方法,一种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的巧妙 美,一种石破天惊大胆猜想的预见力。数学课应着眼于从“不让课堂出现一个看 客”到“不让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数学思维的美是数学学科文化的一个重要 表征,数学课堂的温度始终要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其 实也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高度。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盈数学味的魅力课堂,才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的 效率课堂,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