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吸引学生
案例一:
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答对。
师表扬:百发百中,祝贺自己!
生鼓掌:棒棒棒!我真棒!
学生算对一题,教师即送上一个小奖品,一个学生太激动了,上台领奖时
差点摔倒。接着其他同学对拿到奖品的同学鼓掌表示赞扬:“棒棒棒!你真棒!”
得到奖品,又受到同学的鼓励,简直是名利双收,于是举手的学生渐渐多起来,
“老师,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把小手举到老师的眼皮
底下。礼品快送完了,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案例二:
这是来自全国新教材培训教学研讨会的一节公开课,做课的教师来自少数
民族地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同学奖励一颗五角星,并随手把“智
慧星”贴在学生的衣服上。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教师奖品的级别也渐次升高,
临结束时,教师拿出了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制品作为奖品,很是诱人。于是学生更
是争着发言。课末,一个孩子的总结发言特别精彩全面,可这时下课的铃声已经
敲响,老师无心恋战,结果最好的一个并没有得到老师送出的礼物。下课后,戏
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全班同学一哄而上,围到教师的身边纷纷抢夺小礼物,缔
造了这节课不该出现的一个“高潮”。
[情景解读]
一节课,教师把礼品作为诱饵,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和有效交流被欲得奖
品的热情所替代,学生发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而且教师发奖的随意性非常
强,要么是第一个抢到话筒的同学,要么就是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
评价还存有后遗症,因为课堂上问题回答得好而却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大有人
在,由此导致许多学生情绪十分低落。
课堂上的这种“星星评价、红花评价、奖品评价”的随机性和教师的随意性
极易造成学生的一种功利心理。当学习的目的异化成为得到奖品时,已经离学习
的本义很远了;当评价成为一种学习的诱饵,把评价的激励功能变为刺激的功
效时,我们就要反思这种手段的应用是否恰当了。其实,教育评价原本是很明白
的主题,不过就是赏识与激励,关心并帮助,反馈与矫正。而这种物质性的奖励
把对孩子的激励变成了一种敲山震虎、为渊驱鱼,甚至变成了欺骗学生的伎俩,
使学习成为一种直接追求功利的行为,冲淡了数学知识的主题学习,遮蔽了知
识本身的魅力,掩盖了求知本身的乐趣。
[案例反思]
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拿什么吸引学生呢?听完这节课再次引发了对我这个问
题的思考。
1.靠教学的美。“教学美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
量对象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受到了创造
性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审美愉快。”成功的、卓越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就是美的
因为它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了美。这种美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它体现
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理智的探
险,是一个学生产生精彩观念、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给
人带来出乎意料、喜出望外的收获,能够观赏到平时无法观赏到的风景,能够经
历到思维碰撞的激情、思想的高峰体验和情感的深度震撼。
2.靠数学的美。一是数学知识的美。什么叫数学?“数学就是探寻简单事物
背后所隐藏的美丽的规律。”如数学的对称美、结构美、逻辑美、简洁美。数学课堂
教学要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美,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要用
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二是数学思维的美。数学思维是数学的内在精
髓所在,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方式、方法,一种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的巧妙
美,一种石破天惊大胆猜想的预见力。数学课应着眼于从“不让课堂出现一个看
客”到“不让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数学思维的美是数学学科文化的一个重要
表征,数学课堂的温度始终要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其
实也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高度。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盈数学味的魅力课堂,才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的
效率课堂,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