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数学 四年级.doc(11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垂直与平行。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
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
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
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所以课本一开始呈现了右面的运动场景图。画面上的单杠、双杠等就蕴涵着平行与垂直
的“原型”,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教材共编排了三个例题。
例 1借助画直线的活动,用两幅有关联的小组合作的情景(如图),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平
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又有不同的情况,有成直角的和
不成直角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
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
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特别是中间的男同学画的两条直线在第一幅
图里没有相交,而把它们再画长一些以后,却相交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因为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其特
点是永不相交。
例 2主要教学画垂线的方法。画垂线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只具体给出了前一种情况的画法,用连续的
三幅图表明画的步骤,没有出示文字说明。后一种情况只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
决。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 A和直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经过实际测
量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
直线段最短。这是垂线段的重要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最后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的概念,为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做准备。
例 3主要教学画平行线的方法。
教材直接用一幅图说明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没有出示文字说明。接着要求学生
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然后通过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
直的线段并量出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最后教学画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方法。这是画垂线和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垂直和平行的含义。
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教学时,要从整体着眼,注
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一开始就可以让每个学生自行在白纸上画两条直线,在小组
里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反馈时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教材上例 1呈现的四个同学
所得出的结论是有代表性的几种情况,实际教学时出现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一些、更多样一
些)。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把这些作品加以分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
条直线延长后才相交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可以先
讨论不相交的情况,揭示平行线的含义。再讨论相交的情况,通过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
角的度数,揭示垂线的含义。最后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
象。
(2)适当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
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
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说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
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
否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画出各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情
况,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3)因材施教,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如前所述,这一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但教材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对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作具体的指导。可以边示范边强调,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是:
(1)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2)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
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3)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
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是:(1)
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
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3)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其实,这只是最基本
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尺上的其他角画平行线,实际上应用的是同位角相等,两
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关于练习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 1.2题,都是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断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些,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第 3题,第
(1)题要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沿着长边或宽边对折两次。
如图:
第(2)题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最简捷的方法是沿边长或对
角线对折。如图:
这样的练习操作简便,又没有固定
的答案,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往
往可以折射出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
策略。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想出多种
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 5、6题,分别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准确?怎样修路最近?实质上是
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再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第 7*、8*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不作普遍要求。第 7题,学生有了第 3题的基础,
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第 8题,要求用一把尺和一个量角器画垂线,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的基础上得出方法:先把量角器底边和直线重合,在它的中心和 90
线上各点上一点,然后连接这两点,所画的直线就和原直线垂直。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幅情境图,旨在为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的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例 1,要求学生画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标出知道的图形名称,并进行分类。然后从
众多四边形中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教材接着引导学生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用集合圈表示出它们的
关系。
例 2,教材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看
到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接着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梯形各部分
的名称,以及等腰梯形的概念。
“做一做”的第 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例
子。第 2题,要求学生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这是因
为:一方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另一方面,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专
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
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
例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
义。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或直接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再让学生从众多四边形中标出长
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引导学生用三角尺和直尺检验这些特殊四边形的每组
对边是否平行。从而概括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接着围绕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看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
导学生讨论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长方形、正方形的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都
具备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属于平行四边形。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
以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所以正方形又可以看成是特
殊的长方形。从而推断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并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
种图之间的关系。
例 2,教学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课前可以事先用硬纸条做一个长方形,再做一个三角形。
上课时,可以利用这一教具,拉动长方形的的两个对角,使它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再
拉一拉三角形,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平行
四边形这一特性的实例。
接着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两个概念都非常重要,是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的基础。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具或图形指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就是相当于过直线外一
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说明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
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还可以说明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也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
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不作要求。
梯形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可以结合图形进行,直接给出各部分的名称。要注意说明的是:通常
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然后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给出梯形的高
的概念。认识等腰梯形时,可以让学生实际量一量两腰的长度。
4.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提供基本练习的同时,安排了一些综合练习题,目的是在巩固这一单元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逐步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部分习题
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 1、2题,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
认识;让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高,目的是巩固高的概念。
第 3题,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第(1)题
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第(2)题让学生在梯形纸
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这里剪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学时要鼓励
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考问
题的过程,并让他们与同学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第 4题,让学生给每条直线分别作两条垂线,通过观察,可以看到这两条垂线是互相平行
的。这样的习题在巩固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有了一定提升。如果班级基础较好,教师还可以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的两条垂线都互相平行?
第 8、9题,是有关联的两道习题,都是对提供的 8个四边形加以研究。第 8题是让学生先判
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再画出对称轴。第 9题要求量出每个四边形 4个角的度数,并算出 4
个角的度数之和,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 360。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再任意画一
个四边形试一试,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吗?”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由直
观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逐步数学化,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 10题,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并思考:可以画多少条高?学生可以依据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点,推断出高有无数条。
第 11题,重点是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第 12题,一方面能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因为要正确地数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个数,关键是要做到不遗漏
不重复。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