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 有机结合 注重自主
作者:南京市六合双语学校 张文生
笔者结合教学片断提出的问题,就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之间的关
系谈几点想法。
一、 合理选择
自主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本来就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让学生探究还是接受,应根据教
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学生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
学习新知时,如果认知是有基础的,情感和态度是积极投入的,并且能有效地从原有的认知
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现同化或顺应,扩大或改
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就是富有实效的。显然,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
知识,选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比较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时,如果具有相关的学习
经验,能够适应问题的挑战性,并能借助有效的活动,形成自己的丰富体验,那么这样的探
究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探究和发现,缺乏真正的数学思考,这种探
究便毫无价值。因此,当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努力探求新知。教
学时要注意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放”要放得真心实意,“收”要收得及时自然。
二、 有机结合
自主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两种学习方式各有特点、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积极互补。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过程中可以有适度的发现,自主探究中有时也融合有意义的接受。特别是,
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自我建构不能排斥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是在探究中接受,
在接受中探究,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教师教学时,应根据辩证的原则,注意处理好知识的局
部性和整体性、科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等对立关系,准确地把握接受与探究的相对
权重和绝对时机,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三、 注重自主
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有意义的接受,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要求。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
程中重要的内在品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学、自我探索有时并不等同于自主学习,只有主动地
从事“意义建构”才是自主学习。当然,这更凸显了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充分地参与活动,还应追求学生在理解、深入
思考时内在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激发,强调“活动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