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4:34:39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数学 四年级.doc(35.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作者: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 张文英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无论是编写的指导思想,还是编排内容和形式与过去的教材都 有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把握编写者的意图,认真 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一、 信任学生,为学生的交流搭建平台 学生的创造力有时往往出乎我们的想像,孩子们的许多见解常令我们成年人耳目一新。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为学生的交流搭建平台。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 形”一课,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要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书本 上提到了四种不同的方法(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借助直尺上两条平行的 边画),我在备课时预设学生能想出前三种方法,第四种或许有些困难,在实际上课时却让 我对学生刮目相看。当我宣布操作要求“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学生们都动起手来了:有 的用小棒搭,有的在钉子板上围,有的在方格纸上画,还有一个同学就是利用直尺画两组交 叉的平行线,然后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不是书中提到的第四种方法吗?我万分喜悦,在全班交流时请他在实物投影上示范给 同学们看。当他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有学生说:“我第一步和他一样,先用一把直尺画出 一组平行线,然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出另一组平行线。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正欲 “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一个学生举手说:“我用直尺和三角尺先画出一组平行线,再 转个方向画另一组平行线,这样就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这里,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迪,从而产 生了一个个新的想法。 二、 静水投石,让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 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静水”中“投石”, 使学生原本平衡的状态“失衡”,在积极的调整中让思维泛起美丽的“涟漪”。下面是我在 教学等腰三角形时的一个片断。 师: 等腰三角形中有个“腰”字,小朋友你的腰在哪儿?(学生双手叉腰)那等腰三角形 的腰在哪儿呢?(请学生上台来指出) 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学生马上指出来了。 师: 那第二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在哪儿呢? 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上来指出。(没想到他居然指对了) 师:对吗?哪两条边是这个三角形的腰? 另一个学生指了左右两条。 不一会儿,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刚才那两条,因为腰是指相等的两条边。 “一语道破天机”,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师: 那最后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在哪里? 学生们抢着要上来指。 从刚才的教学片断来看,老师从“腰”字入手,与小朋友身上的“腰”结合起来,使学 生产生亲切感,指出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轻而易举。当要求指出第二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时, 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冲突,是左右两条边吗?好像不是。那怎样的两条边才是腰?就在这时, 学生自己感悟到腰是指相等的两条边。“心中悟出始知深”,要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 来学习数学。 三、 创设情境,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让 他们参与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的由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 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苏教版教材教学“认识中括号”时,改变了原来教材 直接呈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创造中括号。下面是我在上这节课的片断。 出示书本上的情境图:航模组男生有 8人,女生有 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 2倍, 合唱组有 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我让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开始做了起来。哇!他们的算式可谓 “百花齐放”: (1) 84÷(8+6)×2; (2) 84÷(8+6×2); (3) 84-(8+6)×2; (4) 84÷((8+6)×2); (5) 84÷[(8+6)×2]; (6) 84÷([8+6]×2)。 师: 先观察第(3)个算式,它与其他几个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有减号。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生: 问题求合唱队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最后应该用除法。 师: 其他的算式好像都差不多,谁能说出哪个肯定是错的? 生: 第一个是错的,他这样列式变成除法比乘法先算了,应该先求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 是乘法应该比除法先算。 生: 第二个也是错的,这个算式中乘法比加法先算了。 生: 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用一个括号是不够的。 师: 是啊,一个括号不够,那你对下面几个算式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 第(4)个算式用了两个小括号,会混起来的。 生: 我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第(5)个算式是正确的。 生: 第(6)个只要把中括号和小括号换一下就好了。 “旁观者清”,其实在列式时学生都知道实际的运算顺序,但由于没有学中括号,列出 (1)、(2)两个算式的学生采用了“忽略”的方法。而学生在交流中意识到“一个括号是不 够的!”中括号的诞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苏教版教材为教学带来了清新之风。让我们把生动的教材演绎成生动的课堂,让所有的 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