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 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
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
b.7个十是( )。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
从而顺畅的揭示出课题。]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 69○96 50○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
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
[采用“猜猜看”的游戏引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学的开
展。]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生5:我猜大约有21根。
……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
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 10根),让学生了解到 10根有
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在学生初次估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估计的技
巧。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既指导了学生的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
多种能力,建立较强的数感。]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 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
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 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
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
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
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
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还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合理解释
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 3捆小棒:第一捆是 10根,第二捆是 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 5
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 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
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
“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有不恰当的用词应适时的纠正,体现了新课标
中学科交融的精神。]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 10<48,10<
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
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好吗?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 10条,花金鱼 15
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设置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 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
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
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
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 5枝少一些。
……
[在知识反馈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充分交流的空间,在生生之间
的合作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
小结
1.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
“<”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
“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2.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此环节重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描述身边的事物间的关系时
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
多姿多彩。]
教学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