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统一长度单位。
(1)例1。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①先让学生选用不
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7
个硬币那么长;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 5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得
课本宽有4个三角形学具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 15个木块那么长
(见下左图)。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
结果不一样呢?”②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
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铅笔的长,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
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学生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用
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
不一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 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 5把小刀那么长,同样
都是5,它们却不一样长(见下右图)。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思考:
“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
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
的必要性。
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可以让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
量数学课本的宽,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
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
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
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
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
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
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
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然后
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
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 5把小刀长?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
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
学生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2)例1的“做一做”。
第 1题,将 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 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
排着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如果学生看
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方法与前
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
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练习时,既
可以让学生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第3题,是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
度单位做准备),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量的方法类似第2
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 1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
脑子里完成。教学时,如果学生看图估测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正方体实物进
行实际测量。
在用实物进行测量时,无论是用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一个实
物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学生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
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
(1 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
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
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
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 1厘
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
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
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 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
立 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
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
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
长度(大约是1厘米),初步建立 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
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巩固 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
活动,如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闭眼想 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说明
量的方法: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示范。学生自己
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认识米 用米量。
(1)认识米。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厘米和 1米的
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米=100厘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
此引出米尺(见下图),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
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 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
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见下页图)。
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应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
棍等制成)。引出米尺时,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让学生先用小尺子,再用
米尺量一量比较长的物体如黑板或讲台,使学生体会到:量比较长的东西,用
米尺量比较方便。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指着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
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
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
什么地方是1米。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
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
(2)用米量。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
米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 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科书
第5页安排了“做一做”,让学生用卷尺量学生跳远的距离。这部分内容和练习
一的第4、5题都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量出 1米长的绳子,然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了解
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可能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小尺子一次一次地去量,得出1
米=100厘米,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老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
是100厘米。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对量的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测量
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测量跳远的距离时,要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
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
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4.线段的认识。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
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
教材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
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
的就可以了。
例4,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教学时,要注意画法的
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
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教材给出了削过的铅笔实物图,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摆放
在铅笔下面,铅笔和尺子都是按实际长度画出的,让学生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设
计这种练习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测量实物长度的方法。练习时,还可以让
学生用尺子实际测量削过的铅笔。由于削过的铅笔尖无法靠近尺子的刻度,可以
提醒学生借助三角板来量。
第2题,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不同长度,
一方面使学生练习量长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巩固 1厘米的长度观念。实际测量时
可以让学生把量出的结果作上标记,如量出 3厘米,就在纸条上的这个地方画
上竖道,并写上“3厘米”,这样便于几个同学比较所量结果。
第3题,是让学生量一些实物的长度。练习时,一要让学生明确所量的长度
指的是实物的什么地方;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指导。如果墨水瓶盒不
好找的话,也可以改量其他实物。
第4题,是实际测量的练习。其中身高和床的长度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测量好
把数据填在书上,到班里交流比较。
第5题,是实际测量的题。练习时可提醒学生按第5页“做一做”量跳远的
距离的方法进行测量。
第 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但测量的标准是曲别针。通过这题可
以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练习时,应
准备好题中要求的实物和一些曲别针,将曲别针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先估
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曲别针长,再用曲别针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
测的结果对比一下,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第7题,通过曲线、线段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线段“直”的特点,由此判断
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 8题,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这样既加深
对 1厘米长度的认识,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测量结果
还可以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本题中三角形边的测量比较困难,教师
要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
第 9题,是厘米、米的简单加减计算。算式中每个数的后面都有单位名称,
这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物体的长度进行思考。如 14厘米的纸条
去掉8厘米是 6厘米,所以括号里就填6。
第10题,是具有趣味性的题目(见下图)。这是利用人的视觉误差,似乎
竖线比横线长些,实际上是一样长。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