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
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
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
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
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
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
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
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
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
“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
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
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
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
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参见“试谈量与计量的教学要求”大纲 20讲曹培
英)。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
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
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 1米有多长,
体验 1米的实际长度。(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身高、
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
习读取厘米尺与卷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
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
自己的估测策略。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
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
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
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
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
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
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
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
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
进行对比。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4课时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