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二册 例 2 练习二十一/1——3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加两位加进位加法的算理,掌
握算法并能正确地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现在杨老师邀请大家去参加口算比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口算
大王,大家想去吗?
(计算机显示)视算:
2+8= 8+4= 7+6= 5+9= 4+9= 8+5=
5+6= 6+6= 5+7= 4+6= 7+3= 8+9=
你追我赶夺冠军(分组比赛,冠军组得红花一朵)
(计算机显示)笔算:37+22=
练习后指名说出上题的笔算方法,电脑演示37+22摆小棒的过程。师
同时出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生齐读
一遍。
谈话激趣,引出例2
“37+22你们算得又对又快,那37+25你们会算吗?”
学生比较两题后教师指出:今天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出示课题。)
(“1”、“2”是为新课教学作知识上的准备,电脑显示摆小棒过程
的设计是为新课教学中学生操作方法上作准备的,再让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顺利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索
1、尝试练习,创设情境
出示例2(计算机显示)
37+25 谁会算,试一试。
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37 37 37
+ 25 + 25 + 25
62 52 512
教师指出:上面哪一个得数对呢?下面我们用小棒来研究解决。
(通过尝试计算,学生得出不同的得数,到底谁对?从而创设了问题
情境,引起了新旧知识的矛盾,使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容过程中有一种期
待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全班学生在数位表下动手摆。
师用电脑显示操作边讲述操作过程,并着重讨论个位上、十位上小棒
变化的原因。
请学生回忆后,根据自己的操作,直接说出操作的过程。
通过摆小棒,得出了37加 25得 62是正确的。
(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积累了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
在操作中分层次,逐步提高要求。这样逐步脱离学具,用语言概括操作过
程,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
动,不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深化。形成了丰富
的表象,促进了“物化”向“向化”的过渡。)
3、借助表象,突破难点。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 37+25,该怎样算呢?联系操作过程,讨论竖式
的计算方法。
①理解“满十进1”的含义及原因。
先回忆操作过程:7根和5根合起来是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
捆,放到整捆那边。在笔算时,当个位上的7加5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
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1”,表示操作时新捆的一捆,也就是个位满
十,向十位进一。
②弄清从个位上满十进一,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的道理。
回忆操作过程:个位 7加 5得 12,拿出10根捆成一捆,和整捆的放
在一起再加。所以十位上就变成3捆加2捆再加1捆得6捆,就多了1捆。
4、讨论研究,加深理解。
师生一起回忆竖式的计算过程,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进位加法
的笔算法则,再引导学生研究、讨论37+25=52,37+25=512为什么错。
(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
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
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5、算一算
出示:54+16=
让学生自己试做
做后指名叙述计算过程。
集体订正。
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笔算两位数加法时一定要记
住什么?
7、课间休息,唱《进位加法歌》,做律动。
三、展示成功
1、聪明屋(基本练习) 2、数学门诊部(变式练习)
23 47
+38 + 16
37 46
+23 + 37
3、夺红旗比赛(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一/第2题。学生填在书上。
4、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思考练习)
3 8
+ 2□
6□
【练习设计从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富有竞争性,针对性较强;另外,练习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活跃了思维,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进位加法的理解,使学生的
原有认知结构进一步扩展】
四、总结评价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3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2 37 + 25 =62 54 + 16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