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认识对数据
进行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会填写成简单的统计表。
教具准备:
1.将教科书第 3页例 2的两个表制成挂图或投影片。
2.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复习题如下;
下面是五年级一班第 2小组女同学测量身高的记录表。
姓名宋莉朱桂芬王丽琴蔡雅平秦玲平均
身高
(厘米) 144140142141152
(1)第 2小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身高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看出第 2组女生的身高有什么特点?(多数在 140~144厘米之
间,只有一个同学比较高,达到 152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 2。
教师:通过对上面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我们知道了五年级一班第 2小组女同
学身高的分布情况。如果要知道五年级一班全体女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又该怎样
做呢?老师这里有一张五年级一班全体女同学测量身高的记录单。我们一起来分
析一下,看看能了解到什么情况。
教师出示例 2中“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记录单”的挂图或投影片。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单”中的数据,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测量身高以后,你想知道一些什么情况呢?
指名让几个同学发言。学生可以回答:谁的身高最高,谁的身高最矮。全班的
平均身高是多少,哪一段高度的人数最多,自己的身高在哪个范围……
教师:这个班的女同学谁最高?身高是多少?
学生:杜小芳最高,身高是 154厘米。
教师:谁的身高最矮?身高是多少?
学生:钱秀英最矮,身高是 130厘米。
教师:想一想,根据这张记录单,我们能不能很快地看出这个班女同学的身
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你自己的身高又在哪个范围呢?
学生:很难看出来。
教师:对!这张记录单上每人身高的厘米数是一些原始数据。有些情况不能
一下子看出来。我们能不能通过一定的整理和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班女
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呢?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班女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身高在哪一个
高度的人数比较多,在哪一个高度的人数比较少,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对这
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具体的做法是: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的数据不超出哪个范围,也就是找出最矮的是多少
厘米,最高的是多少厘米。
教师板书: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教师:我们已经找出了最矮的是 130厘米,最高的是 154厘米。
教师用彩色笔在记录单上标出最高的和最矮的身高。
2.把身高的厘米数按大小分成几组。
教师:想一想,这个统计表需要分几栏?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统计表。
教师:先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按 5厘
米一段,分成五段或者说分成五组。
教师板书:2.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教师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
序填入“身高”一栏内,再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制成如例 2的
空白统计表。
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
教师板书: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教师:用什么方法统计原始数据的数目呢?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对!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请 5名同学到黑板前,教师按照“记录单”上的顺序报数据,5名同学分
别在例 2的空白统计表的各个空格内画“正”字。然后,让他们擦去“正”字,填上
数目,制成完整的统计表。最后要求同学们将各组人数加起来,核对一下是否与
“记录单”上的人数一样。
教师:我们通过整理得到了这个统计表,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和分析一下这个
统计表所反映出的这个班女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
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一这个班的女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这个班的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说明在这个整理后的统计表中还可以加上“合计”一栏,使人更容易看到
总人数是多少。
教师: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让同桌学生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从整理后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个班的女同学身高
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和全班的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
和编制统计表,使我们获得了这个班的女同学更精确的身高分布情况。
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应怎样计算?
学生:先求出这个班全体女同学身高的总和,再用这个总和除以全体女同学
的人数。
教师:计算平均身高需要根据哪个表?
学生:要根据“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
教师:当我们要了解这个班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时,就需要用到“记录单”上的
原始数据。这说明在统计工作中,原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便丢掉。
2.课堂练习。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书第 4页“做一做”的“记分单”。让学生观察,
并且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这次数学考试成绩的分数不超出哪个范围,是从多少到多少?
怎样对这些成绩进行分组?分几组?
怎样编制统计表的栏目?
让同桌的学生讨论一会儿,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之后,让学生翻
开教科书第 4页,自己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填写成完整的统计表。然后教
师提问:
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可以说明这个班数学考试分数的哪些情况?(可以知
道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是最多和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结。
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和练习,谁能说一说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
先让同桌的同学讨论、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让学生试着说。最后,让学生翻开
教科书第 4页,一起读书上总结出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 4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出这
个班男同学的体重在哪个范围内人数最多。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整理原始数据的步
骤分为几步,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 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