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5:25:07
铅笔有多长测量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数学 二年级.doc(43.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 题 内容 例 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与 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 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建立 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 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 1千米 的长度观念。 例 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 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 1千米 的长度观念。 例 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 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 关系。通过讨论 1吨有多重,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 例 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 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 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 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 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 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 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 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 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 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 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 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 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 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 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 1 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 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 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 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 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 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 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 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 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 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 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这些 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 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 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 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 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 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 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 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 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 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 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 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 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 毫米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 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 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 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 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 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 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 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 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 100米,通过走一 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 (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 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大概需要 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 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 力。 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 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 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 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6.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7课时进行教学。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