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综合资料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材说明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
律性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
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
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
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试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
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
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
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
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
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
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