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6:18:44
课改中数学课堂上的PK之战 数学 四年级.doc(3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课改中数学课堂上的 PK之战 经历了几年的课改后,数学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只注重 形式忽视实效的现状,甚至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课改的舞台上随时出现着多种教学 观的PK,我们究竟如何来把握好这场课改的PK之战呢?笔者针对此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一、“安静” VS “热闹” 课改初期的数学课堂,用“热闹”二字来形容是不为过的,“热闹”的目的在于引导 学生进入思考,进入研究,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但同时我们切不可注 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状态的进入。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要为学生 多创造一点适合思考的环境,再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1、 独立思考时的安静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室里的寂静,说明学生正在深入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但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提问后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不 是请优等生包办代替,就是过早地把现成的答案和盘托出。甚至有的老师任意丢出一个毫无 思考价值的问题,让有限的课堂时间付诸东流。 案例:三年级《两步连乘应用题》 师谈话:现在学校为了使校园环境比以前更优美,决定在一些空地要种些花。(课件出 示杜鹃花、月季花的图片)你想选择那种花?考虑哪些因素?(学生稍作交流) 师:老师从花卉市场带来一些信息。(课件出示) 杜鹃花:每棵 10元。特点:非常美丽,不容易栽培,存活时间长。 月季花:每棵2元。特点:比较美丽,容易栽培,存活时间短。 这时学生就围绕选择哪种花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要种月季花,因为价钱便宜;有的说 便宜是便宜但存活的时间太短,还是种杜鹃花吧。…… 就这样为了要种哪种花足足争论了几分钟,但还是旗鼓相当,两方不相上下。最后老师 不得不说:那就种杜鹃花吧。 反思以上的教学环节,课堂是“热闹”了起来,然而这样的“热闹”并未触及学生的 思维,更没有展现数学是“思维的健美操”这一数学课堂的特质,反而将数学课堂变成了 园艺课堂,学生虽然是滔滔不绝、念念有词,但是这表面的“热闹”不仅冲淡了“数学味”, 更影响了双基的落实。 案例: 有 8名同学周日去逛公园,公园有规定:如买个人票,每张3元,如买团体票,每张2 元,但至少要买 10张。这八个人怎样做才能花钱最少又能合情合理呢? 问题提出后,执教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计算,也没有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始讨论, 而是微笑着不语,教室里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不由地拿出纸笔开始算了起来, 还有部分仍面露难色,一脸困惑。又过了一会儿,老师说:“想出方法了吗?下面让我们以 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探讨以下。请想出方法的同学把思考过程说或演算给其他的组员听; 如果没想好的请提出你的疑问,让其他组员帮着解决。” 仅仅两分多钟过后,就有小组举手示意已经找出结果。五分钟过后,全班都已完成。教 师随意指了几名学生就很顺利地得出结论:按个人票买得花 3×8=24元,而买团体票需要 20元,虽然多买了两张,但还是省了 4元钱,所以选择买团体票。 试想,假如案例中的老师在问题提出后马上就开展小组合作,当然正确的结果仍能找 出,但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我们学生的思维能进行多深呢?他们会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 忙附和几个优等生的观点,表面上是气氛活跃,实际上仅仅让个别学生参与了思考。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实践着的一线教师都发现,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 科,它需要师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缜密的思考,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并不是 课改的本意,这也是由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2、 倾听时的安静 培养学生专心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很多“热闹”的课堂,经常会看到发言学生的声音被淹没于七嘴八舌之中,结果大家都各 说各的,一无所获。执教者应该为发言者制造“安静”的氛围,鼓励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 的同时,能有序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如在教学完 10以内数的加法后的一节练习课上,学生讲完故事,让另一名学生评价讲 得怎样。由于学生的认真倾听,真是评价的有条有理。接着学生通过讨论列出算式,并说出 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1:左边树上有 4只小鸟,右边树上有 2只小鸟,合起来是 6只小鸟。列式是 4+2= 6(只)。 生 2:左边树上有 5个苹果,右边树上有 2个苹果,合起来是 7个苹果。列式是 5+2= 7(个)。 …… 3、 困惑时的安静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课堂上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提出,这 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提出来的,这只是一种浅层的质疑。但真要当学生 心存困惑想提出问题时,学生往往有很多顾虑,他需要想别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疑惑吗?我 怎样才能把自己心中的问题陈述出来等等,这时他又需要片刻的“安静”以理清思绪,之 后的提问才是真正的质疑,它往往极具典型性和针对性,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如:在学完上册第六单元图形与位置后,一个学生问:“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转到这边 和转到那边,左右会不一样呢?怎么左右变来变去的呀?”这个问题提出后,教师没有给 他答案,全体学生都沉浸在思考之中。不一会,一名同学跑到讲台上边表演边讲解。那个质 疑的学生看过之后才恍然大悟地说:“噢!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此时每个学生的 脸上,都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二、“风浪” VS “顺畅” 课改以来,“预设与生成”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从教师的备课中我们都能看 到对学生课堂生成的充分预设,有时不止有一两种预设,甚至有靠十种。预设充分了,教师 自然而然的会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学生容易出错的情况出现。其实,数学课堂还是需要经 历风浪,精彩的数学课也不一定要一路顺畅。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 在教学归纳正数和负数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出示:+4 -4 40 +8844 -155 3193 -28)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能帮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交流。 生1:+4 +8844 这些数归一类,40 3193再归一类,-4 -155 -28 这些数 归为第三类。 生 2:我认为只要分两类,因为有正号和没有正号的数都表示 0以上的数,只是写法 不同而已,比如+4也就是 4,所以只要将+4 +8844 40 3193归为一类,-4 - 155 -28归为另一类就可以了。 其余学生都点头称是,生1也马上纠正说应该改为分两类,教师则笑着表扬学生的能 干并进一步说明前一类是正数,正数的正号可写可不写,后一类数是负数,负数一定要写 上负号。 引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讨论得出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讨论得出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 本课的一个难点也就在这无懈可击的“顺畅”中排解了。其实该教师在数据的选取时, 已做了人为的“减坡”,设想一下,将要分类的数据中直接加入 0,这个片段又会展现何 种景象呢?我们何不大胆的让手让学生去试一试,借少数人之口来转告全班,0既不是正 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 “跳一跳”后获得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是远超之前的,因为那是 突破自我的喜悦,那是努力后的成功。 为此,课堂不一定要人为“顺畅”,太顺畅时甚至还需教师进行人工降雨,教师要善 于在课堂上“兴风作浪”。 如在黄爱华老师执教的《24时记时法》一课中,黄老师就是个爱“找茬儿”的典型: 师:为什么电视上要标上19:00,而不标晚上 7:00呢? 生:其实标晚上 7:00也可以。 师: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生:可以标上 am表示上午或 pm表示下午。 师:这么标那有的中国人可又看不懂了。 生: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生:这样太长了,电视画面才多大? 师:对呀!还是用 24时记时法,标上19:00,显然最简明了。 黄老师的“茬”,激出了一个灵动的课堂,可见,课堂上的“风浪”可以促进学生的 思考,并使所学的内容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 三、“评价”VS“夸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 从正面加以引导。”但是有的教师却将“课堂评价”转变为了“课堂夸奖。” 曾经看到过一些低年级的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的算法时,每有一位学生说出一种 算法,教师就以“你可真聪明”、“你太棒了”、“了不起”等高度赞誉的话作出评价,结 果出现了十多种的算法,教师倒还一个劲地给予鼓励,我倒是为他会不会语曲词穷尽而担 心,再看那些已被表扬过或正在接受表扬的学生的神情有着几分麻木,想必他们早已习惯 了这样的定位了吧。 像以上这样不假思索、随口而出的夸奖,不仅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 养成骄傲自满的学习态度,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觉得表扬太“廉价”,不值得珍惜,更无 所谓动力了。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课堂上缺不了老师具有引导性的中 肯评价。 四、“接受”VS“探究” 新课程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反对教师的话语霸权。要求教师从三尺讲台 走下来,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可是我们的老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变 得不敢再讲或疏于必要的讲解训练了。比如有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 生或让学生自学概念便可,根本不必组织讨论,这种“探索”只能视为“无效学习”。有位 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讲过:“该讲的十句不多,不该讲的一句都是废话”。我们要摈弃烦琐分 析、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利学生发展的方法,但适当的讲解,适当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 接受人类几千年来积累间接经验还是必要的。 教育改革的过程也同时是培养一代人的过程,学生不是试验品,教师也不是随 心所欲的实验者,我们不可以掉一轻心。我们应该意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探索过程, 没有现成的模式,对教师而言,不是完成指令性任务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创造的 过程。我们必须正视困难和问题,坚持正确、果断地修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成为课改的 PK大舞台中永不言败的常胜者。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