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教学案例与反思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
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
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
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教学活动中
如何才能把品德与生活相融,让学生感到品德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品德
是值得我们教师探讨和深思的地方。
一、案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第四课《放学了》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始终体现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一主题思想。
下面截取几个片段来说明体现这一主题思想的具体做法。
师:同学们,放学了,一(1)班的小朋友做了哪些事情?(观察课件)
生:收拾书包、书、作业本、笔
生:排队放学
生:摆好桌子、放好椅子
生:跟老师说再见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对,一(1)班的小朋友先收拾好书包,摆好课桌
椅,跟老师说再见后,排着队伍回家。下面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做一做,看哪一个
小组的同学做得最好。
学生表演,一、四组的同学做得好,奖给他们一面红旗。
师:同学们都放学了,校园里静悄悄的,却传来一阵哭声,这是怎么回事
呢?(观察课件)
生:她爸爸、妈妈没有来接他。
生:她不敢回家。
师: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她?
生:打电话给她爸爸妈妈。
生:找老师帮忙。
生:和她一起回家。
生:找门卫伯伯打电话给老师。
师:同学们出的主意都不错,爸爸妈妈没来接的时候不能乱跑,可以找老
师帮忙。那不用爸爸妈妈接自己走的同学,回家的路上要注意什么呢?
生:看车
生:过马路看车。
师:同学们是说要注意安全。下面看看同学们认不认识它们
(出示斑马线)
生:斑马线
(出示绿灯)
生:绿灯
(出示红灯)
生:红灯
(出示黄灯)
生:黄灯
师:同学们真聪明。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用呢?
生:绿灯走、红灯停
生:过马路走斑马线
师:黄灯呢?
生:……
师:什么时候出现黄灯?
生:绿灯完了之后
师:黄灯亮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快点走
生:不能过马路
师:下面我们表演过马路。(师说生做动作)红灯停、绿灯走、黄灯加快脚步
走。
师小结: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过马路,每个同学都要看清交通标志,做
到安全上学放学。
二、反思
1、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
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教学时充分提供情节背景,往往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放学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起学生学
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再通过演一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
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我想这比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类
似“放学一定要排好队”等规定要有效得多。
2、让生活孕育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
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通过认识交通标志并演一演过马路这一环节,让儿
童与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他们知道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
学问。
3、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
在本课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
作者。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节与条件,灵活
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让他们能
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