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6:47:59
把爱献给鲜花献给小草 思品政 一年级.doc(33.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把爱献给鲜花献给小草 ——追记河南省郑州市 22中教师吴玲   白花,黑纱,哀乐,挽幛。   2004年 7月 11日早晨,郑州市 22中教师吴玲的追悼会在郑州市殡仪馆隆重举行。郑 州市教育局局长、副局长来了,二七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来了,22中的上百名师生 来了,开封市 33中的老同事们来了。昔日的学生从天南海北赶来了,不少人刚下火车,手 中还提着行李……在学生家长的队伍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泣不成声地逢人 就说:“俺那孙子从小就没爹妈,上学爱打架,要不是遇到吴老师,还不知道成啥样了。 现在孩子上了大学,吴老师咋就说走就走了呢?”   “往日登堂承雅教,而今何处觅芳容”,巨大的挽联寄托大家的哀思,“吴老师, 一路走好!”发自心底的呼唤,引来一片哭声……   吴玲,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用行动赢得了人们敬重;吴玲,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以生命书写了对事业的忠诚。   炼一炉好钢,不剩一粒渣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园丁,而吴玲则把教师比喻为泥土,因为“泥土不仅把爱献给花, 也同样献给草,从不厚此薄彼”。   1993年,已在开封市教了 20年中学数学的吴玲,结束了 10多年夫妻两地分居的生 活,调到了郑州市 22中学。22中是二七区所属的一所普通初中,位于市区西南城乡结合 部的“都市村庄”,学生大都是靠卖地、出租房屋富裕起来的“村民”子女或进城务工人 员子弟。前者衣食无忧,将来不愁,学习往往缺乏动力;后者家庭贫困,流动性大,学习 基础较差。   22中的生源尽管比不上城区的好学校,但在吴玲看来,转化一个后进生同培养一个 优等生同样重要。她从不放弃对后进生的帮助和关爱,对学生总是一视同仁。她常说: “我们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只要坐进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孩子,就要对他的一生负责。作为 教师,要为国家炼一炉好钢,连一粒钢渣也不能剩下。”   学生闫亚伟因基础太差,初一数学考试他只得了 18分。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那天 吴老师却在全班宣布,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羞愧与感激的泪水 夺眶而出。从当天下午开始,每天放学后吴老师都在办公室为他补课,一补就是两个月。 此后,闫亚伟的数学成绩从十多分到五十多分,后来还考到了七十多分。   一天,同年级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急急忙忙地找到吴玲,说是班里一个男生两天没来 上课了,打电话问他家里,家长都在忙生意,说也没见到。“找!”吴玲二话没说,就和 那位教师一起出了校园。吴玲估计他在游戏厅,于是就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地找起来。一 连 3天,她们走遍了郑州的西南郊,见游戏厅就进。饿了啃块面包,渴了喝口矿泉水,终 于在第三天傍晚把学生找到了。此时,这个蓬头垢面的学生已在游戏厅里玩了三天三夜。 怕这个男生回家挨打,吴老师就把他先领到自己家中,给他下了鸡蛋面,让他换上儿子 秦澎的衣服,又把他的脏衣服洗完晾好,才把他拉到身边讲道理。后来,几经反复,这位 学生终于改掉了旷课打游戏的毛病,学习也开始进步,最后还参了军,提了干。   还有一次也是在网吧里。当吴玲把一个学生从里面叫出来时,已是晚上 10点多了。那 个学生不愿走,还一脚踢翻了吴老师的自行车。围观的人看到一个大小伙子欺负一个中年 妇女,都纷纷上来指责,有几个年轻人还要动手打他。吴玲忙劝住大家说:“这是我的孩 子,在家怄气了。”大家说:“这孩子,别再惹你妈生气了,快回家吧。”就一句“这是 我的孩子”,这个学生便乖乖扶起老师的自行车,跟着她回家了。   在吴玲的教学记录中,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后进生常旷课、抢钱、欺负同学,吴玲 接任班主任后找他谈话:“其实你是个好孩子。”这个学生疑惑地看着吴老师,吴玲说: “我知道你抢过钱、打过人、常去泡网吧,但老师知道你绝不是个坏孩子。”“老师,您说 的是真话吗?”吴玲点点头,说:“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集体荣誉感很强。运动会上, 你拼命跑,为班级挣了那么多分,真了不起!”说到这里,这位学生眼睛湿润了,他开 始向吴玲诉说。吴玲对他说:“非常感谢你信任我,今后怎么做,相信你肯定明白。改掉 坏习惯是不容易的,我和你共同努力。”从此,这个父母都不抱希望的孩子变了样。   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22中的生源比不上城区的学校,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吴玲想了很多办法。   上课的铃声响了,吴老师没提小黑板,却拿着一只大梨走上讲台。班里一下子活跃起 来,所有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同学们,看这个梨是什么形状?”“圆的。”“现在我手 里有一把刀,谁能把它变成方的”?“我”!“我!”几十只手臂高高举起……原来几 何这么好玩!同学们只觉得这节课太短。   应用题难解,她就先降低难度,和学生们一起编题;抽象的公式难记,她就教学生 把它演变成形象的图画。生动幽默的语言,自制的教具演示,常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不 知不觉中,已走进了奇妙的数学王国。   吴玲不但是教书的高手,更是育人的行家。她常对年轻老师说:“我始终坚信,只有 不善教育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她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他们 的特长。孙亚楠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之欣,拉丁舞跳得好,还在市里获过奖,学习却一 般。怕耽误功课,孙老师就没有批准她出去训练。吴玲得知后进行了劝说,并利用自己也 擅长国标舞的优势多次为王之欣辅导。2003年元月,王之欣顺利地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附 中,临行前全家人都来到学校向吴老师告别。   为更好地帮助后进生,吴玲在班级里组织“一帮一”学习小组,让“尖子生”与 “落后生”结对子,促进了后进生转化。为了鼓励后进生上进,吴玲创立了“自我管理进 步奖”,专门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现在已经入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刚,谈 起当年这一奖项带给自己人生的变化时,感慨万千:“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我也能像别 人一样做好很多事情,不再破罐破摔!”   春天,吴玲带学生去野外郊游、放风筝,到烈士陵园扫墓,到博物馆、科技馆参观; 夏天,组织学生到公园拾垃圾、到十字路口擦岗亭、金水河畔认养小树;秋天,到敬老院 为老人们洗衣服、送月饼;冬天,她和大家一起参加长跑活动、拔河比赛。一次次活动,把 爱的种子撒在了学生的心田。“寻找未来的金钥匙”、“十四岁,奋飞的起点”、“团旗在 我心中飘扬”,一个个主题班会,把理想和信念点燃。   那年的“三八”节,吴玲要求每位同学给母亲写一封信,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一位 家长在孩子的信上写道:“看完这封信我已泪流满面,才发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感谢 老师给了我们母子交流的机会。”   爱是可以感染的。就在这一年的教师节,全校老师们不但收到了吴老师的学生送来的 贺卡,板凳上还多了一个小小的坐垫。   在 22中任教的 10年里,吴玲当了 10年数学教师、10年班主任、6年年级长。当老师, 两个班学生数学成绩在全年级排名第一、第二,参加省市数学竞赛成绩是学校有史以来最 好的;当班主任,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并获市教育局授予的“文明班集 体”称号,所送的两届毕业班,考入重点高中的成绩两次打破学校纪录;当年级长,级 段的各项工作都在全校名列前茅。她自己也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还被评为郑州市优 秀教师、二七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党代会代表。   成绩的背后是牺牲。长年繁重的工作使她累出了一身病:声带息肉,讲话一用力,嗓 子就疼痛嘶哑;严重的颈椎病犯起来恶心呕吐,脖子不敢扭;腰椎间盘突出,经常是坐 下了就起不来。   去年年初,老师们发现她走路不太方便,拉起裤腿一看,脚和小腿都肿了,用手一 按一个坑。让她休息,她说忙;催她去医院检查,她说没时间。直到 2003年 3月 30日,全 体女教工集体体验时,她才到了医院。经检查确诊为卵巢癌后期,她不得不住院化疗。   学校看大门的保安都知道,每天早上,第一个进校门的老师是吴玲,晚上最后一个 出校门的还是吴玲。直到她去世后,床头的闹钟铃还定在 5时 20分。   她是同事的贴心人,却是位“不称职”的妻子、母亲   4年前,20多岁的张瑞娟大学毕业来到 22中教初二数学。因为不是师范专业,一开始 不会写教案。年级长吴玲就把自己的教案拿给她参考,怎样确定目标、任务、如何解决重点、 难点,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青年女教师刘璐第一次召开家长会,由于过度紧张,一时说 话都结巴了,急得要哭。下来后,吴玲给她宽心,教她一开始要事先准备好讲稿,有话可 说就不会怯场。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这两位青年老师进步很快,现在都已经是学校的教学 骨干,张瑞娟所带班级的成绩,从过去的全年级 8个班的倒数第一名,一跃成为第一名。   说起自己刚来学校的那个冬天,张瑞娟更是热泪盈眶:我家在外地,一个人十分孤 单,吴老师就常来看我,逢年过节把我和马晓兰等几个单身教师喊到她家吃饭;星期天 把我们的床单、被罩拿到她家去洗。我的手冻烂了,她用自己的钱为我买来热水袋、冻疮膏, 天天早上打一盆热水给我泡手。怎样防冻,啥时候上药,比母亲交待得还清楚……   吴玲患病住院后,进行了近 4个月的化疗,身体十分虚弱,病情稍稍稳定后本应在家 休息,但她却一次又一次地到学校找校长“要”工作:“我在家坐不住,不能上课了, 你给我找个活儿做做,干啥都行。”校长李素萍望着这位可敬的大姐,含着泪答应了她的 要求。为了不让她过于劳累,学校安排她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并交待工作人员,吴老师只 是临时帮忙,不用每天坐班,别让她累着。   但吴玲却恰恰相反。到阅览室的当天,她就把图书馆、阅览室里所有的窗帘都取下带 回家洗了一遍,并且每天照样是最早上班。她利用几个双休日,拖着虚弱的身体,爬上爬 下地把积存多年的图书整理归类,贴标签,做索引,又从家里带来针线,把大量的杂志 按年月分类装订成册。怕耽误大家春节看报,大年三十她还来到学校,把教师们和各教研 组的报纸分好送到报箱里,她就是这样用一颗纯朴、诚挚的心灵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9月 8日夜,记者走进了吴玲的家。   两室一厅的小房已很破旧了,现在已不多见的人造革沙发摆在小客厅里。两张硬板床, 一套 20世纪 80年代的组合家具还是搬家时从开封运来的。   吴玲的爱人叫秦世忠,是中铁电气化工程局二处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谈起她的“狠 心”,老秦难过得半天不语、几次哽咽……   吴玲在开封工作时,孩子还小,丈夫又不在身边,为了早点赶到学校,她只好苦自 己、苦孩子。每天 6点不到,她就要把小秦澎从睡梦中叫醒。骑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天还 黑着,人家根本没开门,她就把秦澎放到传达室,请看门的老大爷先照看着,自己骑车 奔学校了。下午,幼儿园 4点就放学,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教室也锁门了,秦澎 没地方呆,只能再到传达室里,等妈妈来接他时,已经是七八点钟了。   1993年,吴玲娘儿俩搬到郑州,但因老秦常出差在外省的工地,一家人还是离多聚 少。别人家晚上往往在一起吃饭或者看电视,而秦澎一接爸爸的电话就是:“我妈还没回 来。”老秦一阵心酸。每次都是这样。   吴玲爱唱歌、爱穿裙子、会跳舞,和许多女同志一样也好打扮。但她从不舍得买一件高 档衣服。儿子上大学后,她更节俭了,但没想到看病要用这么多钱。她住院、检查、化疗、买 药、做手术,前后一共花了近 20万元。这笔巨款是全家多年的全部积蓄和从她开封的妹妹、 老秦的亲戚处借来的。筹款最困难时,老秦让她找学校借一点,她说:“学校哪有钱 呢!”校领导和同志们要发动全校师生为她捐款,她更是坚决不同意。   对学生,吴玲却大方得很。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她都会用自己的钱买奖品奖励学 生,而且奖项很多,如综合成绩奖、单科成绩奖、学习进步奖等,精装笔记本、漂亮的钢笔, 一买就是几十份,一次就得二三百元。   临终前一个月,吴玲基本上吃不下什么东西了,最后连喝口水也要吐出来。但她强忍 着疼痛给班里的学生写信,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念念不忘的还是 她的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了吴玲抄写在日记本上 的这句话。她说到做到了,并用生命来证明。 短评   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楷模吴玲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将一 生都奉献给了她最挚爱的教育事业。在近 30年的执教生涯中,吴玲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孩 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始终怀着要“为祖国和人民炼好钢,不剩下一粒钢渣”的高度责 任意识,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教育和关爱,尽心尽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她对学生有 着深厚的感情和炽热的爱心,将全部心血都奉献给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 的业绩,她实践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神圣的职业”、“园丁”、“红烛”等, 众多的称谓都表达了人们对人民教师的崇敬,也体现了教师岗位的重要、职责的神圣。教 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教育工作者只把目光盯着能上名 牌大学、拿奖牌、为学校和教师挣荣誉和利益的尖子生,对后进生不管不问。这种把“教 书”放在第一位,把“育人”放在其次的做法,必然会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一 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广大教师要向吴玲同志学习,不仅要关爱好学生,也要关爱一般人看起来不可爱的 后进生;不仅要把爱给予鲜花,同样要把爱给予小草。这是吴玲对人民教师神圣职责的理 解和实践。广大教师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所强调的:时刻不忘党 和人民的重托,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中国教育报》2004年 9月 13日第 1版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