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3 16:49:26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思品政 一年级.doc(4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虽远不及现代旅游发达普及,但却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为当时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研 究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科学地对其予以分类,对深入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国古代的 旅游活动,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旅游活动,至少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帝王巡游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 地。有的论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说他曾宣称天下诸侯各国要遍布 王辇之车辙和御骑之蹄印。《穆天子传》也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甚至有人认为 他的足迹远涉波斯(今伊朗),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开辟的。然而,由于有关 周穆王的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因此把他作为帝王巡游的实例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然而,秦 始皇、汉武帝作为帝王巡游的代表却是极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 259~公元前 210年)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 221年 他统一中国后,10年之间(公元前 220~公元前 210年)出游 5次: 公元前 220年,他从咸阳出发,沿渭河河谷抵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后北行经泾水上 的北地(今甘肃庆阳)返回。 公元前 219年,他东行到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记功,登泰山祭记封禅,到烟台芝罘岛, 沿渤海向东到成山头,向南到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 (今江苏徐州),在泗水寻觅周朝九鼎,后南行过淮河到衡山,由汉水经南阳返回。 公元前 218年,他又向东游历,经河南、山东到芝罘、琅邪(今琅邪山),沿漳水从上 党返回。 公元前 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 2l0年,他出武关,沿汉水南下到湖北云梦,乘船顺长江东渡到丹阳(今安徽当 涂东);又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北 上琅邪、荣城、芝罘游历。 在这 5次巡游中,他 4次在 7个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记其功绩。 汉武帝(公元前 156—公元前 87年)喜巡游,爱猎射,祠山川,慕神山,是史学界公 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旅行家之一。他七登泰山,六出萧关;北抵崆峒(今甘肃平凉), 南达寻阳(今江西九江),许多名山大川都有他行迹。 为实现先带兵耀武,再祭告天地的古训,他于公元前 110年冬带兵 18万,北上甘泉宫、 上群、西河、五原(今内蒙古东胜、包头一带),旌旗飘扬,浩浩荡荡,前后达千里。他出 长城,登单于台,成镇匈奴,又回陕西祭黄帝陵,到华山祈祷;再东行至嵩山,敬礼于 太室。 公元前 119年,他封禅泰山,至东海求仙;又北抵碣石、辽酉 ,再由九原返回,行程 9,000公里。此行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一次壮举。 公元前 106年,他经由盛唐(今安徽安庆)向湖南九嶷山拜虞舜 ,到潜山登天柱山; 又从寻阳乘船沿江顺流而下,向枞阳行驶,其船首房相接,不绝千里;再由陆路北行, 直抵山东琅邪海岸后归。 秦皇汉武,显赫一世。二者巡游,也颇相似。与秦始皇比。汉武帝巡游的路程之遥,地 方之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隋炀帝杨州观琼花,清康熙、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 例。 二、官吏宦游 中国古代封建官吏,常受帝王派遣,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出使各地。官吏宦游即源于此。 其中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最有名气。 张骞(约公元前 175~公元前 114年)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汉建 元三年(公元前 138年),他奉武帝之命,带 100多人出使大月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 域)。他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甘肃临洮),穿河西走廊,出阳关,走大宛(今乌兹别 克斯坦费尔干纳),过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一带),到大月氏,行程 7,000多公里,在 月氏,他考察了那里的山川地形、风土民情、特有产品,政治军事,并涉足大夏(今阿富 汗北部)许多城市。然后,他取道葱岭(原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的总称),从祁连山过 羌人区,进入陇西,于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年)返回。 元寿四年(公元前 119年),他又率 300人前往乌孙(今新疆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一 带),走访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伊拉克等地),于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在乌孙使节的护送下返回。 他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司马迁语)的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建立 了不朽功绩。 郑和(1371~1435年)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居于重要地位。从永乐三 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他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南洋群岛婆罗洲以西的南中 国海、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壮举。他南到爪哇,北到波斯湾和伊斯 兰教圣地麦加,西到索马里摩加迪沙,涉海 5万多公里,经历了亚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举,比 1487年欧洲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比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达·伽马绕过好 望角到达印度洋早半个多世纪,比麦哲伦环球旅行早 1个多世纪,可以说在世界史上是前 无古人的。他率领的船队 62艘,大的长过百米、宽至四五十米,一般的也长 90米、宽三四 十米,体势巍然,巨以无故;有的载物,有的载人,有的载马,有的载水,也有专供作 战用的,各种功能齐备,整个船队,有水手,有书记,有医生 ,有翻译,还有将士,多达 2.78万人,首尾相接,长 5公里,浩浩荡荡,极有声势,堪称当时航海的“世界之最”; 船上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罗盘设施,夜观星象,日测风云,加上船是采用分舱密封 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即使局部触礁,也不影响大局。 他把中国大陆的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绝伦的丝绸、罗纱、锦绮带出去,又 把异国他乡的胡椒、象牙、宝石、药材、染料、香料、硫黄以及狮、豹等稀奇珍贵动物换回中国 内地,不仅扩大了贸易,而且加深了友谊。至今南洋一些城市还保留着纪念他的遗物胜迹。 其随从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分别撰写的《瀛涯胜揽》、《星槎胜揽》、《西洋蕃国志》对研究当 地的历史地理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三、买卖商游 往返各地做买办的活动为“商旅”。做买卖所经之路为“商路”。在中国古代社会, 不仅各地糟运水路四通八达,驿道陆路遍及各地,而且西南各省有栈道,沿海地区有海运。 商路的开辟,为商旅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是买卖商游发达的重要标志。据翦伯赞《中国史 纲》说,早在商代时期,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到今日鄂 皖乃至四川,西北达陕甘宁绥乃至新疆,到处都有商人的足迹。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 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 被历史上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海上商贸旅行线路。《汉书·地理志》说,汉武帝曾 派遣官员率领“应募者”带着大量黄金和丝织品,从雷州半岛乘船驶过南海,进入暹罗 湾,绕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西亚半岛,通过孟加拉湾到印度半岛东海岸的黄支国,与当 地交换明珠、壁流离(宝石名)等物品。印度商人也穿过马六甲海峡来中国进行商业贸易。 被历史上称为“殷明略航线”的海运线路是由元代千户(官名,世袭军职)殷明略 开辟的。这条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经长江口出海直驶成山角,再经渤海湾沙门岛到 天津市,只有 10天航程。元朝政府征收的粮食、瓷器和丝绸织品的相当部分就是靠这条水 路从南方运至北方的。北方的豆类、谷物和枣、梨等土特产品也靠这分水路运往南方。据《元 史》卷九四《食货志·市舶》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政府以新钞十一万六百锭、 银一千五百九十三锭、金百两付给江南各省“与民互市”;且在泉州、杭州设市舶都转运 公司,“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由此可见当时买卖商游规模之巨。 四、士人漫游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人学士常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几乎都有过 旅行游览的历史。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屈原(约公元前 340~前 278年),战国后期待人。他因受人谗毁,被楚国君主贬谪, 先后到汉北、江南,长期在沅、湘流域游历;深感国家政治的腐败和自已理想的破灭;愤 然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诗。这些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达 了他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约公元前 145年~?),西汉时的史学大师。他从 20岁起漫游各地,到过庐 山、会稽,考察过“禹疏九江”的遗迹;经历过屈原被流放之地,凭吊过屈原沉水的汩罗 江;又到过孔子故居,参观过孔子“庙堂车服礼器”;游历过刘邦起兵的丰沛,访问过 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的事迹;还去过魏都大梁,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嬴看守过的“夷 门”……具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 等地。每到一地,他都深入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轶闻趣 事。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大学史纲要》),记述 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 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传体通史的先例,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科技、地理、民俗等多种领域;不仅是部历史巨著,而且在文学史上也享有崇 高地位。 郦道元(466或 472?~527年),北魏地理学家。他深感前人的《山海经》、《禹贡》、 《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等过于简略,在跋山涉水、实地考察的同时,着力搜集有关水 道的文献史料,为汉代的《水经》作注。《水经注》共 40卷,记述了 1252条河道沿岸的地理 沿革、历史古迹、城邑建筑、风土人情、传说故事;不仅对桑钦的《水经》作了修正、补充和阐 释,而且对祖国山水作了讴歌和赞美;既具有珍贵的地理学价值,又占有重要的文学史 地位。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他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过湖南、 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他那感情热烈、想象 丰富、语言清新而又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是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 生好人名山游”的真实写照。旅行游览为他提供了题材、意境和灵感,他为祖国留下了脸 炙人口、动人心弦的诗歌遗产。在他的笔下,万里长江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九曲黄河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庐山瀑布为,“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西北高原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他的诗,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流传千古、与世长存。 徐霞客(1586~1641年),时代地理学家。他不入仕途,专事旅游,他 22岁起就在 母亲支持下,“周游名山大川,以阔大心胸,增广见闻”。他北抵燕幽,东达粤闽,西入 滇南,不怠尽志,历时 39多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他跋山涉水,凤餐露宿; 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地质矿产、水利资源以及各种生物、植被、洞穴、岩溶进行了详尽地考察 研究;并每天坚持写日记,以清新简练的艺术语言记述了其亲身经历和旅途见闻,被后 人编成《徐霞客游记》,由于这部书文笔生动,记述精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它不仅是部地理学著作,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沈括、苏东坡、李清照、陆游、朱舜 水、李时珍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著名文人,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壮举,都有不朽作品传世。 五、高僧云游 中国古代社会的高憎云游是很盛行的,其著名旅行家是法显、玄奘、鉴真等人。 法显(377~422年),东晋佛教学者。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先越 甘肃的陇山,过青海的养楼山,穿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经流沙河(大戈壁)到鄯善国 (今新疆若羌县);又北上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国 (今新疆和田县);再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遍历北天竺(今阿富汗、巴基斯但境 内)、中天竺(今印度垣河流域)等地,是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驱。他得到了《摩河僧 祗律》、《方等》、《大般泥洹经》等经籍,并学会了梵书梵语。后来,他乘船到狮子国(今斯 里兰卡),又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上,于义熙八年(412年)从山东青岛崂山登陆返回。 他把自己 14年的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对 30 多个国家的山川风物作了扼要描绘。这部书既是 5世纪初亚洲的佛教史,又是中印等国的交 通史,也是中国现存有关海上交通的最早史籍。 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佛教学者。他 13岁就出家为僧,先后在四川、湖北、 河南、陕西等地,拜会高僧名师,寻求佛教真谛,精研俱舍、摄论、涅()等经,通晓大乘 小乘。他深感国人对佛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解惑释疑,提高佛教地位,他于太宗贞 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 (今甘肃安西)出玉门关,沿天山南路西行,经西域 16国,前后 4年到达天竺(古代印 度)。他遍游天竺五部(即东、西、南、北、中印度),尽取佛学要义,著有《会宗论》和《制 恶论》;642年,他应邀主持了有 18个国王、近万名僧侣和教徒参加的经术辩论大会,显露 出他的渊博知识和精辟议论。645年,他从印度回国,带回 650多部佛教书籍,在长安, 洛阳集结高僧,学者进行佛经翻译;并把中国道教哲学著作《老子》译成梵文,传人印度 等地;还奉唐太宗之命,著《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西游 16年、行程 5万里、所历 110个国 家和传闻的 28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习俗。这部书,文辞绚丽雅瞻,叙述生动真实,被 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孟加拉国、中亚等地 的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人。他生于武则天执政的佛教鼎盛 时期,长于佛教发达的江苏扬州市区,生活在以释迦为尊的家庭里;14岁出家为僧,18 岁授菩萨戒,20岁到当时佛教发达的长安、洛阳二京学习,22岁授具足戒,日益加深其佛 学造诣;24岁返回故里,任扬州大明寺住持;研究律宗和天台宗教理,精通戒律,兼备医 学、建筑、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46岁时,他在佛教界斐声天下、众望所归,天宝元年 (742年),日本派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等邀他东渡日本授戒传律,他欣然应允。天宝元至 十年(742~751年),鉴真 5次东渡,都没获得成功,且因感受暑热,致使双目失明。他东 渡日本的决心始终不渝。天宝十二年(753年),他带 23人搭乘日本遣使的便船第 6次东 渡。获得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他在日本都城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投戒 律,被誉为日本“律宗太祖”和中国“过海大师”。他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文学、医药、 书法、绘画、刺绣等介绍给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六、节会庆游 在中国各族人民生活习俗和节会喜庆中,春节庙会、元宵灯市、清明踏青、瑞午竞舟、 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是较为流行的游览方式。 春节庙会 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等。如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之时,舞狮活动便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 乡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气氛。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使》诗中云: 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起毛衣摆双耳。 两人合扮一头大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另一人扮作武士。当武士拿绣环引诱、踢打 狮子时,狮子便随着鼓点演出各种各样的舞姿:忽而翘首翘望,忽而回头凝视,忽而匍 伏在地,忽而奋力跃起,忽而张牙舞爪,忽而摇头摆尾,忽而舐毛洗耳,忽而朝拜翻滚, 千姿百态,令人称奇。 元宵灯市 是夜,张灯结彩,吃元首,猜灯谜,表演戏曲和杂耍技艺,这是西汉之后 世代活袭的民间习俗。《东京梦华录》云: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至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 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词人辛弃疾对元宵之夜繁华熙攘的赏灯景象作过惟妙惟俏的描绘。他在《元夕》词 中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 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清明踏青 时逢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气候宜人。人们竞相到郊外去,拖暮方归。 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诗》中云: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里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事到朱蹄骄()膝。 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时,宋周密在《武林旧亭》中记述了杭州清明踏青的事: 是时,城中士女“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本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 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 情景。在长 525厘米、宽 25.5厘米的画面上,人物多达 550人,牲畜 50多头,船只 20多艘, 车、轿 20多乘。当今开封的宋都一条街和香港九龙的宋城 就是由此引发而成的。 端午竟舟 古代吴越民族(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一次图腾祭的节日。该民族有 断发纹身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一次图腾祭,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 扔到水里供图腾龙吃;且伴着鼓声,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 给图腾和自己带来乐趣。端午竞舟即来自此。后来人们把这一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一起, 使其更有深远意义。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王 逸《离骚章句》),以激励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赏月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洒地。千家万户围坐在庭院、楼台、地坪那赏月, 与月共享月饼、花生等礼品;且吟诗作对,感受天伦,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中秋赏月盛于宋时,宋词对之多有描绘,苏东坡《水调歌头》词 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根,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回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重阳登高 九九重阳,金秋送爽,风霜高洁,丹桂飘香。此时,好高望远,赏菊赋诗, 别有一番情趣。当人们置身高处,极目远眺时,那漫野的山花,金黄的果实;那晨光熹微 的拂晓,夕阳如火的黄昏……尽收眼底。面对祖国锦绣河山,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 痴?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诗云: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在《九日》诗中云: ” 去年登高郏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刘禹锡《九日登高》诗中云: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 年年上高处,未有不伤心。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节会庆游更是丰富多彩,生动奇异。这些节会庆游,或此起彼伏 的音乐,或千姿百态的舞蹈,或张灯结彩的赛场,或美味可口的佳肴……无不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壮族的歌圩节时,男女青年欢聚圩场,行歌互答,其乐无比; 且以抛绣球、碰彩蛋、谈情说爱与之相随。有诗对其盛况作过如下描绘: 木棉絮飞是歌圩,柳暗花明任听之; 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