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12:47
引领学生健康地生活与成长 思品政 二年级.doc(25.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引领学生健康地生活与成长 ——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品德的培养 回归于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设计、组织和实施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 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习惯。因此,我们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要以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获得经验,形成体验, 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主 动地参与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儿童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 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从而使这些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那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呢?下面谈一谈我对《品德与生活》 课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一、走进生活,注重课前搜集与调查活动。 《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片为主,如果教师只是简 单地讲一讲,学生的认识会比较肤浅。因此教师应捉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出发, 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走进身边的生活,调查身边的人和事,广泛地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的内容、图片、实物等充实教科书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课堂提供了丰富 的内容,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例如教学《南方 的冬天》一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当地冬天的特点,记录最近一星期的气温,以及大 量的图片、实物等资料,让他们带着感受到课堂来交流,使他们的活动更有效,认识也更 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搜集了资料,也了解了南方的冬天与北方的冬天的区别, 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在实践中获取了生活知识。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师可以了解学 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把学生搜集的资料渗透在教材中,使学生学到 的知识比教材原有的知识更为丰富、更为生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引领生活的主要形式。 通过课前搜集与调查的活动,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课堂 深入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课堂上,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阐释观点、激发情感、 指导行为,就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课前准备出发,从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准确定位师生关系,科学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活 动,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式的学习作为主要的 学习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1、体验学习 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 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转化和战胜消极的情景和错 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 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而且儿童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 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向他们自己真实的 生活世界,体验真实的情感。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们通过做一做游戏、演一演、玩一玩、练 一练、赛一赛、画一画等等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内化。例如《找朋友》一课,教材 只提供了几幅师生共同做游戏的情景图和歌曲《找朋友》。教学时可拓宽思路,组织学生到 室外唱游,做“找朋友”、“丢手绢”等多种学生喜爱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到与同学、老 师在一起的和谐、愉悦,培养其与人交往、主动交友的意愿与情感,初步塑造健康的人格 与生活情趣。《新学年 朋友多》一课中,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问题切入点:丁 丁弄破了莹莹的书,莹莹怎么说?同学获得了表扬,你怎么说?班里有同学生病了,好 几天没有来上学,你会怎么做?以此作为基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模拟表演。在表演的 过程中,让大家体会到宽容、尊重、友爱互助等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 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 作的方式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 中做。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有自行讨论的强烈内驱 力,让这种内驱力爆发并加速,则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品德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 足的时间去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感悟。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崇高的道德情感在讨论中 孕育,在探究中催生。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小组中读一读、 议一议、谈一谈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例如教学《秋天的收获》这 一课时,我们在感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以后,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果实的知识 呢?”为题展开问题探究式活动,依据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此项活动设定 为两个问题:一是水果、蔬菜对人体有何好处?二是水果蔬菜中有谁的功劳?对于这两个 问题的探究,教师可安排以下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 二个环节是充分搜集资料信息,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第三个环节是感知材料,展开讨论,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第四个环节是运用已得出的结论,去解决问题,并扩展到其他同类问 题。第五个环节即为道德提升,指导行为。这样引导学生在探究获得丰收果实的同时,体 会产品中蕴含着劳动者的辛劳,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 问题解决式学习 “告诉”为主的教学模式,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学”贵在 “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索,学会解决问题。例如在教 学《太阳公公对我笑》一课中,由第一幅插图:丁丁的房间杂乱无章,太阳公公不开心。到 第二幅插图:丁丁在想“怎样让太阳公公高兴呢?”设计了一个让我们帮丁丁找原因的 活动,让学生在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引发反思,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 改正错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比教师泛泛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后延伸使品德教育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丰 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也要开展丰 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架设一条无形的桥梁。在《我来学做家务活》 一课中,“爸爸妈妈真辛苦”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录爸爸妈妈下班后的家务 劳动”、“跟妈妈去买菜”等活动,体验感受父母的辛苦,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 之情,关心父母,体谅父母的行为,就会自然地产生。在教完本课后,我制作了“家务劳 动登记表”,让学生每天回家做好一件家务劳动,并做好登记。积少成多,不仅让学生逐 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品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我注重抓好课后实践,切实增强 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品德教育在实践中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总之,生活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只有将学生的品德教育置于生活中,引领学生健康、 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才能真 正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品德教育课程远离空话、大话,真正成为一门学生喜爱的、 可信的生活课程,才能教育出一批批健康成长的孩子,这是我们大家所共同努力和期待 的。 2005年 11月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