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18:38
如何知道天气的变化 思品政 二年级.ppt(22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课件
如何知道如天气的变化 – 观察天气变化必须长时间观察其规律性, 并加以纪录,然后整理分析,发现天气变 化的规则性。 – 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云状、云量 、雨量等。 气象报告的项 目 气团是什么?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 ( 主要指温度和湿度 )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气团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第二种是按气团的湿度特征的差异,划分为干气团和湿气团,第三种是按气团的发源地,常分为北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天气图 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 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 850百帕、 700百帕、 500百帕、 300百帕、 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 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 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 30°N ─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 等压线 把气压值相等的地方连成疏密曲线。 线越密集的地方表示天气状况不稳,天 气变化比较大。 由于热涨冷缩的原理,热空气体积膨胀 ,压力减小;冷空气体积小,压力大。 风的形成: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因此循环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 高气压 里圈写高或是 H 中心气压比旁边高,空气向周围流动, 空气干燥,气压数值由里向外圈递减, 表示有好天气。 低气压 里圈写低或是 L 中心气压比旁边低,空气向中心聚集, 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容易下雨 ,气压数值由里向外圈递增,表示有坏 天气。 锋面 当两种不同的气团接触时,由于温度的 差异大,在气团交接处形成锋面,锋面 对天气影响很大。 锋面接近或通过时,容易产生云、强风 、雨势、低温等恶劣气候。 锋面的种类 冷锋 暖锋 滯留锋 囚锢锋 冷锋 当冷空气推锋面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时,称为 「冷锋」,这种锋面过境,地面气温会降低 变冷。冷锋移动有快慢之分,跑得慢的冷锋 ,暖空气上升较慢平稳,而出现层状云,降 雨缓和;跑得快的冷锋,暖空气受冷空气猛 烈冲击快速上升,造成浓厚的积雨云,这时 地面就会下起雷电交加的大风雨。 冷锋:尖齿状线条,带来阴雨天,  齿尖表示行进方向。 暖锋 若暖空气的势力强过冷空气,而锋面向 冷空气方向运动,就形成「暖锋」,会 使经过地区的气温增高。暖锋的锋面前 方是一大片范围广阔的云雨区,连绵数 百公里,造成持续不断的降雨,降雨型 态是和冷锋不同的。 暖锋:半圆状线条,使天气好转, 半月表示行进方向。 滞留锋 冷锋或暖锋是在冷、暖空气某一方势力 较强时发生的锋面。但假使冷、暖空气 两方势均力敌,锋面便无法迅速移动, 而徘徊、停留于原地,造成冷锋与暖锋 同时出现的云雨天气,这就是滞留锋。 如五、六月梅雨季节。 囚锢锋 锋面在移动时,如果冷锋赶上暖锋或是 两条冷锋迎面相遇重迭时,锋面和锋面 之间拉拉扯扯,互不让步,最后两条锋 面就会合并成「囚锢锋」,它所造成的 云系和降雨兼具两种锋面的特征,变得 比较复杂了。 梅雨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 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 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 6月中旬到 7月上、中旬初 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 28—34°N 范围内或称 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气象小知识之一 昼夜的形成 地球是一个球形体,无论何时何刻,太阳光 只能照射半个地球面,处于照射的半个地球 面,称为昼半球,这半个地球面就处于白天。 另半个地球面就处于黑夜,称为夜半球。昼 夜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就称为晨昏线,晨昏线 与纬圈相交割,把纬圈分成两段弧,受太阳 光照射的一段称为昼弧,不受太阳光照射的 一段称为夜弧。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时候 ,昼半球东边区域逐渐进入黑夜,而夜半球 东边的区域逐渐进入白天,地球在不停的自 传中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气象小知识之二 四季的形成 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整个地球所受到的 太阳热量变化是不大的。但就某一地点而言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不同而形成 的昼夜长短的差异,致所获得的太阳热能就 有显著的变化。地球不停的绕太阳公转,在 地轴永远与公转轨道平面相交 66°33′的倾斜 角的条件下,致使北(南)半球所受太阳热 能的多少也周期性的变化着,因而就形成寒 暑变迁的四季。天文学上划分的四季(对北 半球地区)如下:自春分到夏至为春季,自 夏至到秋分为夏季,自秋分到冬至为秋季, 自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季风 由于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慢,当白天 太阳照射时,吸了热的陆地其温度很快 就上升,比海水的温度高,影响到上空 的空气温度,也就是陆地热,海面冷。 温度差异,就会带动空气流动,这时空 气会从较冷的海面流向较暖的陆地,形 成凉凉的「海风」。相反地,到了晚上 陆地散热比海面快,所以陆地冷、海面 热,空气又会从陆地流向海面,便吹起 「陆风」来。一天之内风会有海、陆之 分,延伸到长时间的季节,陆地和海洋 吸热、散热速度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风 ,这便是「季风」了。 季风  环绕着全球的东西向风带,并不都是天衣无缝、完整无缺,而是呈现着明显的不连续现象。在热带、副热带、温带地区的赤道无风带、信风带、副热带无风带和西风带上,有些地区完全被南北向的季风所取代。 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 4的面积和 1/ 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寒流 当大陆冷气团南移,寒冷的气流就会使 气温急速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寒潮 ,俗称「寒流」。气温要下降多少度才 算寒流呢?通常台北的日最低温在二天 内下降达 4 ℃或以上,且气温降至 14℃或以下时,即称为寒流,例如 12 月 25日最低气温为 17℃,到了 27日 时下降到 13℃,这就是寒流来袭了; 但是如果二天内下降温度不到 4℃, 可是台北的日最低温却降到 10 ℃ 或以 下,也称为寒流哦! 强烈大陆冷气团、大陆冷气团 、东北季风增强 你曾注意到以上三句名词使用时机的不 同吗?在气象预报时,如果预测冷气团 会使台北日最低温降到 12℃~ 14℃之 间时,就说是受「大陆冷气团」影响; 如果预测会降到 12℃或以下时,就说 受「强烈大陆冷气团」影响;如果最低 温不会降到 14℃,就只说受「东北季 风增强」的影响了。现在,你能分辨这 三句用语严重性的不同了吧! 天气谚语 1 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 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 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 短期天气预报。 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 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 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 例如黑龙江有“初冬寒春雨多”;南海的西沙群岛有 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 风狂 (到 )”,“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 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 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 吹落”是说正月十三 (上灯 )到十八 (落灯 )如果遇 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 6, 7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 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 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 “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天气谚语的内容 非常丰富,有关于气候描述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 月歌”、“九九歌”。 天气谚语 2  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 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 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 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 一九耕牛遍地走”等。有些是反映了气象关系,“霜 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 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 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 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 面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这类谚语也不少,像“热生风,冷生雨”,“一场春 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凉 )”等等那是有一 定科学道理的。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 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 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 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