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竹笋—幼竹生长的因素
①营养条件:从竹笋长成竹子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几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统的供
给。在土壤肥沃而又集约经营的竹林中,母竹和鞭根存贮的养分丰富,竹笋生长旺盛,退
笋率低。而在立地条件较差或生长不良的竹林里,大部分竹笋常因缺乏营养而枯萎死亡。
早出土的竹笋生长旺盛,耗去大量养分,使晚期出土的弱小竹笋,处于“饥饿”状态,
生长缓慢、停滞,最后败退死亡,退笋率增加。
②气候:散生竹春季出笋,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大多数情况 下,竹笋生长量总是白天
大于夜里。但如夜间温度湿度更适于竹笋生长时,夜里的生长量就大于白天。
在适宜温度和充裕水分条件下,竹笋居间分生组织加速了细胞分裂和伸长扩大,从而
增长节间长度,长成的好竹子。如在竹笋生长期中,气温急剧下降,竹笋容易遭受寒害,
轻则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影响成竹质量;重则笋舞破裂,萎退死亡。特别是出笋较早、
浅鞭笋,更容易受低温的影响。
③虫害影响:食叶害虫如竹蝗、竹青虫等破坏竹子的光合器官,影响竹林的养分制造
和积累,也就影响到竹笋——幼竹的正常生 长。竹笋的主要害虫有笋蝇、笋夜蛾、竹像虫等。
经过这些害虫啮食的竹笋,轻则生长缓慢,长成的竹子,有的是竹竿上留下虫伤痕迹,
有的是烂头断梢,降低了成竹质量;重则败退死亡,称为虫退。 多年以来,食叶害虫的蔓
延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竹笋害虫还没有彻底根治,在有些竹林中甚至相当严重。例如第
1、2类竹林中每年被害的竹笋约达 10%~20%,而在粗放管理的第 3类竹林中高达 30%
~40%。在竹笋——幼竹生长的初期,不论哪一种竹种,都有一部分竹笋不能长成竹子,
有时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及时挖取这些不能成竹的笋以食用,可避免造成损失。
总结各地经验,除了人为的影响外,一般都是早期出土的退笋少,晚期出土的退笋多;
同一竹鞭上发笋少的退笋少,发笋多的退笋多;接近母竹的退笋少,远离母竹的退笋多;
壮龄竹鞭上的退笋少,老龄鞭上的退笋多;深鞭竹笋退笋少,浅鞭竹笋退笋多。
营养条件与退笋关系至为密切。竹笋、母竹和竹鞭是相互联系,互通营养的有机整体,
而母竹又居于主导地位。林业生产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株,加强抚育管理,改
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养分积累,为竹笋生长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娘壮儿肥”, 才
能防止退笋大量发生,保证竹笋联系——幼竹的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