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幼竹节间生长的规律
在生长过程中,全笋各节的节间伸长活动并不是同时,也不是以等同速度进行的,
而是从基部开始, 自下而上,按慢一快一慢的规律,逐节伸长,并由一定数量正在伸长
的节间构成竹笋高生长的延伸区段。毛竹竹笋的延伸区段长,节数多至 14~15节,中、小
型散生竹竹笋的伸长区短,节数也少些,一般为 6~10节。
居间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化、伸长加大和老化成熟而实现节间生长。如同竹笋——幼竹
生长一样,延伸区段内各节间的伸长也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当区段下部的节
间处于生长末期,区段中部的节间正处于生长盛期,而上部的节间则处于上升期和初期。
下部节间的伸长逐渐停止,上部节间伸长逐节加快,延伸区段也由下而上逐节向前推移,
即为竹笋——幼竹节间生长的具体表现。
①笋箨生长:笋箨相当于叶鞘,对竹笋的节间生长起着保护作用,与居间分生组织同
时形成,但其伸长活动比节间生长早得多,迅速而量大,当节间长度开始明显增加时,
笋箨生长已濒结束。在竹笋生长初期,笋律的长度若干倍于其生长的节间长度。竹笋外表
生长等于节间生长加上笋箨的增长,笋体的实际生长小于外形生长。 随着竹笋高生长的迅
速增加,二者之间的 比率逐渐缩小,直到节间停止伸长时稳定下来。 在竹笋——幼笋生
长的末期,笋箨的增长量很小,幼竹的各节间生长之和约等于其外形生长。在正常情况下,
高生长结束时,整株竹竿除基部和梢部几节外,各节的箨长与节间长之比变化不大。毛竹
的箨较长,箨长/节间长一般为 1.6~1.8其次,刚竹为 1.2~1.5;淡竹、紫竹、哺鸡竹等的箨
节比较短,为 0.7~1.0。竹择的形状、宽度、长度、箨叶等也随其着生的节次而有明显差异。
②节间生长和笋箨吐水:竹笋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活动,必须在充水膨
胀条件下进行,笋舞的吐水现象反映了竹笋的节间生长活动。
在毛竹竹笋的延伸区内,节间伸长随笋箨吐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中部笋箨的吐水量最
多,节间生长量最大。 在整个延伸区段的伸长量,也是吐水量多的夜里大于吐水量少的夜
里。在淡竹竹笋的生长过程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1株 2.1m高,生长正旺的淡竹笋,夜
里平均每小时从箨叶吐出水分 18ml。
在竹笋——幼笋生长的盛期,夜里竹林内滴滴嗒嗒的“降雨”声, 就是笋箨的吐水现
象。通过母竹根系和竹鞭根系,把土壤下层的水分吸收进来,输送到竹笋,再从笋箨的箨
叶吐出来,湿润了竹笋——幼竹周围的表层土壤,形成竹林内的水分小循环。这对于竹笋
——幼竹竹根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水分小循环的 养分输导作用,满
足了竹笋——幼竹迅速生长的需要。根据我们初步 测定,笋箨吐水中含有微量的还原糖
(0.07mg/ml)和氨基酸(0.0045mg/ml)等。当节间伸长停止,笋挥失去保护作用,开始形成
离层萎缩,也由下而上逐节脱落。
③节间生长和节间长度:随着延伸区段的推移前进,竹笋的高度不断地增加,节间长
度也表现相应的变化。竹笋——幼竹的节间伸长量与其生长全过程的速度变化相适应,即
在初期和上升期生长的节间短,盛期生长的节间长,末期生长的节间又变短。
在一般散生竹种中,每一节上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活动,基本上是以同
等的速度齐头井进的,所以节间四周大致等长,竹竿圆满通直。但在少数竹种中,居间分
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伸长和加大的速度不同,因而引起竹竿节间的外形变化, 有的出现深
浅宽窄不等的纵长沟纹, 如皱竹,有的形成畸形肿胀,如人面竹、龟甲竹等。
④节间生长与竹竿直径、竹壁厚度:在竹笋——幼竹生长过程中,随节间的伸长,竹竿
的直径、壁厚也相应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