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23:24
利用生活资源,营造真实课堂 思品政 三年级.doc(24.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利用生活资源,营造真实课堂 [论文摘要]: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生活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 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生活,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 各种课程资源,以利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儿童的生活资源出发,从儿童的真情实感出 发,通过各种形式去教育他们,改善和提高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得到各种 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关键词]:品德 生活 课程 资源 品德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品德,在品德教育中学会生活,这是新课程标准的 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是要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 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炼和升华,使孩 子们的生活更加有质量,更具光彩。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 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营构生活化的真实课堂,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当中, 让真实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道德意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 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 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重视从自己的生活经 验出发,却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生活化课堂并不“生活”,减弱了教学效 果。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角色,蹲下身子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设计儿童眼中的生活情境,营造真实课堂,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生活常识。如一位老师 上《穿衣服的学问》(广东教育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一课,在试教时设计了这样 一个环节:“大嘴鸟请小朋友们帮忙,从给出的四件衣服中,找出两件颜色搭配不合理 的衣服。”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各说各的道理,完全不是老师设想中的情景,也没 有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老师只好草草收场。后来正式上公开课时,老师把这一个环节改为: “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颜色搭配合理的服装,比一比,看谁设计的衣服最漂 亮。”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计了很多颜色搭配既合理又漂亮的衣服,也从中明白 了怎样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两种设计出现的不同效果,主 要区别在于前者只从老师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后者则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意识, 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 意识。 二、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资源,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广东教育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岭南社会、人文和自然, 面向我国南部区域,力图使小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 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善于从本地区以及自己的生活中开发与教材相 对应的素材,不仅让儿童从熟悉的生活中去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了解家乡,了解社会, 萌发对家乡乃至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容易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上进心。如在教 学《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家乡”时,我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市 各个县区,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景点和土特产,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赞赞我的 家乡”的主题活动,让同一县区的同学为一小组,班里的同学分为四个小组,用不同的 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点和土特产,整一个课堂就像热闹的“商品交易会”,学生更加 了解家乡,更加热爱家乡了。如代表阳西县的小组不但用图片展示了阳西旅游景点“月亮 湾”的美,还带来了他们家乡特有的用鱼和面粉制作的点心“鱼 ”,让全班同学品尝, 并且还表示欢迎同学们到他们家乡做客。这一次活动后,同学们开始对家乡的事热心了, 经常通过读报、看电视、参观旅游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家乡,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 了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环境为教学资源,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如“南国美食”一课,在学生积极汇报自己家 乡的美食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向长辈们调查他们小时候以哪些食物为主,跟我 们现在的食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2、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果,学生在家长 的帮助下完成的作业很有质量,能从各种角度分析两个时代的食物变化,我们还专门为 此出了一期板报,学生也从中懂得了要珍惜生活,爱惜粮食的道理。 三、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表露真情实感,培养真实的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 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 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培养出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 童。”儿童是有他们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我们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儿童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他 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学生主体的“自由”是纷繁复 杂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作为教师,了解儿童在他们真实生活世界中的感受与体验, 培养真实的人,是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前提。我认为以儿童为本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 就是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让孩子们表露真实的情感,说孩子话,做孩子事,而 不是说大人的话,博大人的欢喜。我曾经听过一节《夸爸爸,赞妈妈》的公开课,执教老师 请小朋友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结果一个小女孩却骂自己的爸爸平时只顾着赌博不管她 和妈妈,也责怪妈妈整天忙着做生意而没有时间陪她,这本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 的心声,引导小朋友如何对待、宽容有不是的父母以及怎样体谅辛苦工作父母的极好机会, 可是执教老师却很快打断了小女孩的话,规定学生一定要按照要求去“夸一夸”父母, 而不是指责父母。结果,学生讲的大多是空话、套话,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宽容 父母的不是和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的教学目标远远没能达到。 总之,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 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升华于儿童的情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我们应该珍视儿童生 活的资源,重视儿童情感的真实,通过道德教育去改善和提高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质量, 使他们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