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庭一员
一、主题教学思路
教材设计从“今天我当妈妈”引入。在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起着不
同的作用。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繁杂的家务,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做一些家务
劳动。这一点孩子们是意识不到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别人为自己服务。这是教育的一个误
区。要引导儿童知道:家庭成员不分大小都是家庭的主人,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是家庭
的小主人。假如家人工作忙或出差不在家,我们怎么办?“今天我当‘妈妈’”是让学生
通过换位体验父母的辛苦、劳累,了解自己的父母,主动为父母分忧,承担一份家务。
通过填写家务劳动卡的活动,提示学生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事情、主动
学做哪些事情。记录卡虽然只是一周的记录,但是,要求学生明确家务劳动是天天有的,
需要长久坚持做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务劳动要主动干、学着干、坚持干。这样一方面
能够提高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小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接受家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影响。家庭是
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促使儿童健康地
成长发育。目前,有的家庭,打麻将成风,不正当的处事方式、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深深地
影响着儿童。有些儿童在现代生活中,禁不住诱惑,迷恋动画片,迷恋网上玩游戏,学着
吸烟等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让儿童从小体
会到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的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二、教与学活动指导
1、今天我当“妈妈”
这是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换位,体验妈妈从早到晚地忙碌和劳累,知
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为父母分忧,承担一份家务劳动,尽自己的义务。
(1)首先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父母平时的精神状态,记住父母下班回到家后,要做
哪些家务活儿?当你看到父母忙着做家务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为什么他们
要做这些家务活儿?不做这些行不行?为什么?你该不该去做?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
讨论明确,每个同学都生活在家庭里,每个家庭都有家务活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
责任做家务活儿。父母是家庭的主人,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是家庭的小主人。“我也有
责任干家务活儿”。和妈妈商量商量,你能不能当一天“妈妈”,承担起这个责任。
(2)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大多数完不成妈妈一天的家务劳动。这种体验一是
教育学生对家庭有责任感;二是教育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家
务劳动,真正做家庭的小主人。
(3)应该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怕麻烦或心疼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活
儿,这时候你怎么办?怎么说服家长?假如你想帮妈妈干活儿,可是妈妈却说:“不用
你干,干不好,会帮倒忙的。你去做作业吧!”你应该怎样说服妈妈呢?
(4)教科书中“今天我当‘妈妈’”是虚拟的一天活动,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实际
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的实际来当一天“妈妈”。
(5)由于每个家庭不同,当“妈妈”的实践活动也就不同,学生的体会也不一样。
不要千篇一律地要求,也不要脱离实际地编写,更不可以没有当成“妈妈”却虚构体会。
(6)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的实际,开展做家庭小主人的活动。在课堂上
可以设置一些家庭情景,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搬到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表演。
同时注意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讨论,明确自己怎样做才是家庭的小主
人。也可以列举些事例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要求说出理由来。
如,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加班儿,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早饭时,我在街上买了
一份套餐凑合吃了;午饭时,我从冰箱里拿出剩饭热了热,又做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
下午,我把菜择好、洗干净,等妈妈下班回来做饭就省事了。……
类似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们自己提出、自己判断对错,并说说各自的理由。
2、填写家务劳动记录卡
(1)通过学生填写“家务劳动记录卡”的活动,提示学生自己能够做哪些事情,应
该做哪些事情,而且要坚持做下去,养成习惯。表中所列的项目只是小学生一般能够做到
的事情。每个学生的能力、体力、家庭状况不一样,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
情况来设计。
(2)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要求,一定实事求是,力所能及;要注意安全,不做有危险
的事情。填表时,一定要诚实,实事求是。纪录卡虽然只是一周的记录,但要让学生明确
家务劳动是需要长久坚持下去的。家务劳动要主动干、学着干、坚持干,这样才能学到更多
的劳动本领。在填写家务劳动卡的活动中,一方面能够提高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养成
爱劳动的好习惯。
(3)除了学生自评外,鼓励家长参与评价。
(4)角色扮演:不做爸爸妈妈的小麻烦。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讲究营养
学生尽管每日三餐,但什么是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良好的饮食习惯却不清楚。所以
教材从最基本的每日三餐入手,使学生了解吃的学问,即“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至
于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自己或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料来说明原因。
营养摄入要全面,学生观察照片上的各类食品,让他们先谈谈自己的饮食习惯,然
后大家再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老师可以用:“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的事例来说明
营养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认知不要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培
养学生用数据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设计:你知道我的好处吗?让学生扮
成胡萝卜、白菜、柿子椒等各种蔬菜,说说自己的营养成分,给人的身体带来的好处。总之,
教师要启发学生创设活动,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建议教师采用小品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例如可进
行“吃烧烤食品的危害”、“告别零食摊”等活动。如何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还有
一条重要的途径是让学生提出他们的困惑、问题,在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中明确问题。学生
只有在积极的参与下,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自觉的行为。
(2)衣着舒适简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穿着方面越来越讲究。有的学生追求时髦、鲜艳甚至名
牌服装。教材从三个方面导入:穿校服、攀比不应该、勤俭是美德。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穿校服有什么好处?在商品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还要不要
勤俭节约?小学生穿名牌衣服好不好?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应该怎样做。教师还可以
请班级里着装最朴素的同学谈谈他们的想法。
(3)锻炼身体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画,谈谈他们的想法。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每日作息时
间和双休日的安排。请班级里坚持体育锻炼的同学说说他们的锻炼项目和对自己的影响。
讨论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作为本主题学习的一个总结。形式不
局限于讨论,可以组织辩论会、角色表演、说唱、绘画展览、小组壁报等多种形式学习,目
的就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