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24:35
孔子1 思品政 三年级.doc(30.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 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 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 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 9女,无子。又娶妾,生 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 梁纥已 66岁,颜征在还不到 20岁。   公元前 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 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 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 孔母颜征在卒。孔子 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 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 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 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 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 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 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 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 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 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 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 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 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 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 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 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 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坎坷的政治生涯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 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 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 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 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 用孔子。   孔子自 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 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 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 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 25年,鲁 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 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 27年,齐国的 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 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 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 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 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 鲁国大治。鲁定公 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 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 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 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 13年,齐国送 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 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 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 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 粟 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 10个月,因有人在卫 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 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 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 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 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 又返回   鲁哀公 2年(孔子 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 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 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 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 吃完,绝粮 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 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 哀公 16年,孔子 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