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28:46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实验课程 思品政 三年级.doc(4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课件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实验课程 1—2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 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1—2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 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 型综合课程。为了适应这门新的课程,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现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实验 课程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蕴涵的德育新理念 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和思想品德(7—9年级)三门 相互衔接的课程一起,构成了新时期义务教育德育课程的新体系。作为这个新体系中的第 一门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 “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 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一课程性质诠释的关键词是:儿童的 生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性质的这种界定,蕴涵着以下 德育新理念: 1、品德源于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 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认识和理解这个理念的要点是:品德不是概念问题、识记问题、知识 问题,而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问题。由此导引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既不是概念阐释,又不 是知识识记,更不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而是引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养育良好的行为习 惯。推导出本课程德育教学理念的第二方面。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蕴涵在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有创意的现实生活当中。 由此,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 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 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3、课程建构的显形层面是生活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显形层面所导引 的则是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以及健康的品质等人格养成的基本要素。基于这个理念,本 课程内容建构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既包括学习领域和范畴的综合,如本课程包含品德 与行为习惯、科学知识与态度、社会生活常识与技能、实践活动能力与方法等,是小学中高 年级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同时又包括学习方法和能力的 综合,如学习与发展、实践与创意、个性化与合作等。 4、活动是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 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 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 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由此, 实施本课程教学,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课室、讲台、教科书、黑板等教学载体在本 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教学和其它基础性、知识性、工具性、技巧技能性学 科课程教学的不同点,特别是和语文课教学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新结构及解读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结构不仅在内容上走出了抽象的、由德育元素组成的纲要框架体系,而 且在形式上确立了总目标和四个维度分目标相结合的框架体系。总目标确定了实施本课程 的基本方向,维度分目标既是对总目标的分解,又是对实施总目标的行为提示。把握本课 程新的目标结构,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行为用词把握方法(见下表) 维度分目标 行为用词例举 情感与态度 热爱…;珍惜…;愿意…;自信;诚实等 行为与习惯 养成…;爱惜…;遵守…;能够做到…等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认识…;知道…;掌握…等 过程与方法 体验…;尝试…;参与…;坚持…等 ◆内容领域定位方法 维度分目标 内容领域定位 情感与态度 爱憎好恶取向、是非鉴别力、意志力品质等 行为与习惯 生活方式、对规则的遵守、人际交往等 知识与技能 生活技能、乡风民俗、社会和自然生活常识等 过程与方法 游戏活动、组织活动、资料收集等的参与度 ◆实施策略把握方法 维度分目标 教学策略选择 情感与态度 故事体会、情景感受、文学艺术陶冶等 行为与习惯 表演活动、小评比、小记录、及时鼓励等 知识与技能 演示、模仿、解说、自主归纳等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设计、问题解决等 三、课程资源观的确立与新教科书的把握 课程资源新概念的提出,是转变本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支点,能否积极有效地 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 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 此,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观念的确立及其开发与利用。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 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 本课程资源内涵的示例,将“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 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 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这种课程资源观是本课程性质、目标在教学内容 范畴上的具体规定,它清楚地提醒教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实施教科书教学,而是实 施课程教学;教科书只是引发儿童学习的工具,不是儿童学习的唯一;教学任务的对象 不是文本的教条,而是人本化的、个性化的、发展的儿童。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是为了充实或补充教科书文本,更不是编印所谓学习资料, 而是为了更切合实际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有模可仿, 有法可行,增强现实感和操作性。 在此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教科书: 1、认真审读教科书,抽取其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归纳为实施本课的教 学目的和教养元素。 2、由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主要以图代文,教师还必须结合教师指导用书的提示,分 析每一幅图蕴藏的教育意义,理顺图文的逻辑结构,用有效的方法将图转化为教师教学 的文字稿。教科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科书逻辑关系的链环,教学中不要机械的依问提问, 而要把它作为教学层次平台来处理。 3、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据教科书内容,拓展、开发、整和有关课程资源,设计符合 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内容,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4、适应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以游戏活动、实践活动、实验活动等为 主要形式,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仅供参考,并非必须那样做不可。 5、教科书中的人物、动物形象可作为学生表演的形象。特别是教材中的固定人物或动 画形象,他们是教材内容建构的核心,要研究、挖掘他们在教材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 育要素。 四、教学活动策划与实施 教学活动策划是教师实施德育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准备方式,它与传统教案准备方式 的区别是:变教学方案为教学预案、变授课为本为育人为本、变课本化的学生为人本化的 学生。 教学活动策划由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背景分析、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引导预案和学习 评价策略五个部分组成,它与传统教案教学准备方式的区别是:变教学方案为教学预案、 变授课为本为育人为本、变课本化的学生为人本化的学生。下面就教学活动策划的基本内 容方法作简单介绍说明。 1、课程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内容标准是新课程关于教学任务的一种表述概念,它类似 于过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但区别很大。主要不同点是内容结构不是按照学年段分割, 没有明确具体的层级要求,而是按照学习领域和内容归类,提出基本要求。这就出现了一 篇课文不可能只对应一个课程内容标准,一个内容标准也不可能只对应一篇课文的状况。 由此,教师必须首先学会找出课文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标准,并将这些内容标准结合教学 对象的实际作层级化分析处理,避免过高或过低把握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解读由 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提炼本课体现的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课程内容标准分析处理;本课 多维教学目标的分解定位。 2、教学背景分析。德育新课程强调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整和课 程资源开展教学。教学背景分析是体现德育新课程教学的现实性、活动性特色的重要形式, 也是变课本化的学生为人本化的学生的重要手段。通过预先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准备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鲜活的课程资源,拉近德育观念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增 强教育的亲和力,提高德育实效性。教学背景分析由两个部分组成:学生背景分析;时空 背景分析,这两个方面的背景构成教师教学的重要的现实依据。 3、课程资源整和。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促使教师形成多 元教材观念。特别是对德育课程而言,仅仅依赖、讲授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 教学。学生的行为习惯、认识能力千差万别,而现实生活犹如长流水,鲜活而又变化不断, 因此,教学准备中,充分发现、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尤其是生活中的动态资源显得十分重 要,这是实现变授课为本转向育人为本的重要环节和方式。课程资源整和由以下四个部分 组成:教材内容分析;其它文本资源的引用;多媒体资源的设计与运用;现实生活资源 的选择与运用。个性化、动态化 4、教学活动引导预案。之所以称为预案,就是为了体现德育课程教学的高度灵活性 和针对性特点,为教学过程留足空间。活动预案的设计可以是若干活动环节的组合,整个 课文教学活动就是由若干相互连接的活动环节组成,每个活动环节由 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学生表现预测和教师引导预案等内容组成。也可以是一个 主题活动贯穿全课教学。 5、教学评价策略。在教学评价策略上,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积极鼓励、关 心爱护等几条总原则,要特别关注和爱护弱势学生。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切实性和生动性, 不要总是“好”“棒”等老生语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能预测以下学生的表现,预备 一些恰当的评价方式和语言。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