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29:59
客家围屋 思品政 三年级.doc(25.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客家围屋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 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 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 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 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 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 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 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 8亩、 10 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 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 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 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 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 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 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 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 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 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 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 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 前低后高,主次分 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 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 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 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 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 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 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 区和城郊 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