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
南国红豆,这是周恩来同志对源于佛山的粤剧的赞誉。假如以此来比喻今日
佛山的文化艺术,也是恰到好处。
红豆是光彩的,红豆是多情的。当然,她已告别“此物最相思”的古典,狂
飚突进的新时代赋予她夺目的现代色彩。 香港回归之夜,维多利亚湾畔飞舞
着的灯饰巨龙,在焰火照耀下,海湾上行驶着造型灵动的彩船。您可知道,这是
佛山人呈献的厚礼。早在500年前,佛山艺人以游行方式展示精心制作的彩灯
狮头、剪纸,象生花果庆贺丰收,称之为“佛山秋色”。谁能料,500年后它
被用来庆贺东方明珠的回归呢。
康有为、陈启沅、张荫恒、吴趼人、陈铁军的故乡,爱粤曲,爱鲜花,爱雕塑,
爱扎彩,就像多情的红豆,爱着乡土,爱着生活,爱着有地方特色的东方文明。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没有掩饰“南国红豆”的鲜丽。“两个文明”
同步前进推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代的交融。
古老的祖庙旁耸立起国家一级图书馆,这正是传统与现代的绝妙组合。老人
们在梁园唱粤曲时,抬头可见东南亚首家数字音频广播的佛山人民广播电台,
这又是新旧文明同存共荣的生动写照。古老的龙窑被进口的制陶设备取代,但刘
传、庄稼的石湾仔却走出国门为佛山争光,这又何尝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南海农民合唱队在波兰赢得二等奖,顺德一个管理区举办国际乒乓球邀请
赛……在今天的佛山这些新闻不算新闻,但倒退10年20年,谁能相信这是
真的。
话剧《新居》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蹈《闹秋》获“群星奖”,梁园首
期修复工程竣工,佛山图书城开业,全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在佛山举
办评选和颁奖活动,劳剑峰在八运会上勇夺金牌,“佛斯第足球队”以首创的
“民办官助”形式活跃在全国甲级队列……1994年佛山被列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迈向现代化的佛山亦将成为当代文化名城。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在《春天的故事》的旋律中,何止几枝,她将根深叶茂,红豆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