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
又称广州三·二九之役。1910年 11月 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难。
会后孙到美洲向华侨募款,黄兴则回香港主持军事。1911年 1月底在香港跑马地成立统筹
部,由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下设出纳、秘书、储备、调度、交通、编制、调查、总务八课,
各司其职。又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三十八处,并组织“选锋”(敢死队)800人,由南洋
华侨革命青年和国内闽、苏、皖、川、桂、粤各省抽调革命党人组成。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由
赵声、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设于越华街小东营 5号。4月 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
决定 13日起义,分兵十路攻城。不料开会当天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
省城戒严,被迫改期。23日黄由香港到广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风声,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
加戒备,黄被迫推迟起义日期,由赵率选锋 300余人离省赴港暂避,以保存实力。事后黄
得到情况,若再推迟起义时间,则更为被动,遂决定 27日起义,因起义人数锐减,临时
改为四路进攻。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各领一路,分别进攻督署、小北门、督练公
所(今中山纪念堂所在地)、大南门。后陈、胡均未发动,姚因领不到枪械无法发动,只有
黄一路孤军作战。4月 27日(阴历三月二十七日)下午 5时 30分黄率选锋约 130人,臂缠
白巾,从小东营直奔督署,杀死管带金振邦,冲入内堂。张鸣岐闻变,潜入厚祥街逃到水
师行台。黄等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在东辕门外与李淮卫队相遇,互有伤亡。黄分三路突
围,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伤亡甚重,坚持一昼夜而
失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 86人死难。后由革命党人
潘达微通过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故这次起义称
为黄花岗起义。孙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
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
“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1912年 5
月 15日孙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
古”。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在《建
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1921年
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又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
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1924年 5月 2日又
发表《祭黄花岗烈士文》,应邀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
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我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
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