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朝鲜族、斡尔族、傣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思品政 四年级.doc(3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少数民族朝鲜族、斡尔族、傣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
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
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
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
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习俗
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将 8月 15日定为“老人节”。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
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
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
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
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
味品摆在中心等。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忌讳人称“鲜族”。
婚俗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
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
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
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
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
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包巾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
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
冠带,新娘头上戴“簇头里”,手戴“汉衫”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
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行过樵礼仪式后,
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
食俗
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
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
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
的日常主食。
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
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
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
即可食用。
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
天的常备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坏,也是主妇烹调手艺高低的标志。朝鲜族菜肴食用后大都
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参芪补身汤”、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汤”、冬
天食用的野味肉和野味汤等。
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
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
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节庆
朝鲜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
(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
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
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
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
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
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中国少数民族达斡尔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
者”。族源契丹。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
汉文,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大部分信仰萨满教,
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习俗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
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
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
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
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
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
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
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
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食俗
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
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
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 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
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
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
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
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
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
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①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②“瓦特”和“希
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
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
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节庆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
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
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
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
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
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
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
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
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
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
不多见。
中国少数民族傣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
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
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
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
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
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
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
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
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
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
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
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
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
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
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
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
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
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
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
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
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
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
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
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
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
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
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
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
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
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
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
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
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
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